中医文献杂志《大方广佛华严经》养生观探析∗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刘鑫鑫梁玲君李良松△摘要:晋唐时期,随着佛经在中国的广泛传译,佛教医学也在我国传播开来,与中医学产生交流并相互借鉴,在这个时期传入我国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记载了许多医药内容。本文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养生内容为研究对象,从饮食养生、口腔清洁、以香养性、沐浴养生及其他养生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与中医学养生内容进行对比,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佛教医学的养生观念和实践活动,探求其中的养生特色,以期为养生实践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华严经养生佛教医学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737(2023)02⁃0045⁃03∗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项目(2020WHJD⁃01);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台湾中医药研究基地建设项目(GTB2017⁃170)△通信作者,E⁃mail:13910174590@139.com佛教医学随佛经传入我国,在其传播过程中与中医学产生了碰撞和交流,后华严宗与其他七个宗派的建立,不仅丰富了佛教的心性之学,在思维上对养生思想也有影响[1]。《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是华严宗的根本经典,同时也是一部蕴含了深厚哲学思想和医药内容的经籍。晋唐时期是佛教经典传入我国的高峰期,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佛教思想文化产生广泛交流及融合创新的时期,《华严经》开始在我国进行传译也正是这个时期。本文通过对《华严经》中的养生内容进行分析,并与中医养生观进行对比,探索经中的养生特色,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佛教医学的养生观念和实践活动,充实我国古代的养生内容。饮食养生根据《大正藏》统计,“食”字在各类佛教经典中共重复出现了85685次,除去与治疗、养生、保健无关的内容外,有20000多个“食”字都与食疗、食养有着密切的关联[2]。《华严经》中含有丰富的饮食养生内容,其养生作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来“养身”,二是借由饮食来“养心”,详述如下。1.依时、知量饮食饮食是保障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古印度的僧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饮食对身体健康和修行的重要性,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饮食养生思想和实践内容。在饮食时间上,《华严经》认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餐,也就是早晨到中午的时间,且“过午不食”,称为“时食”。僧人要做到“恒依时食,不堕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