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卷第2期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Vol.41No.22023年4月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Apr.2023doi:10.3969/j.issn.1673-0887.2023.02.002《荷使初访中国记》视野下的清代大运河山东段社会风貌滕浩然1,吴昊V,沈志忠V(1.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5;2,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农业文明分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由荷兰人约翰•尼霍夫撰写的《荷使初访中国记》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世人真实地再现了清初京杭大运河沿线之风貌,通过这份游记与方志史籍的对照,可以大体得知山东运河沿岸城镇乡村的世态民生和建筑设施的兴衰去留。研究该游记,对史学研究及大运河山东段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均有所助益。关键词:《荷使初访中国记》;大运河山东段;运河建筑;大运河文化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0887(2023)02-0007-06一、关于《荷使初访中国记》1655年7月19日,为建立有利于东印度公司(荷兰)的贸易关系,荷兰使团受命远涉重洋出使中国,并借机考察中国实情。8月中旬,使团一行到达中国南海一带,当时清王朝有一条专为外国使者开设的贡道,从广州至北京的路途,几乎都是沿河乘坐拖船北上。1656年5月20日,使团一行自仪征进入大运河,后于6月上旬进入山东。此间,尼霍夫详细记录了清初大运河山东段沿岸的风貌。之后,使团3周左右后离开山东进京,最后于1657年3月末抵达巴达维亚外港,前后经历大约2年时间,并向东印度公司(荷兰)提交了相关报告。1665年,在此报告基础上编辑整理的《荷使初访中国记》出版。《荷使初访中国记》原书名极为冗长,简称为《东印度公司荷使晋谒轍輕可汗》。这本著作主要记载了以尼霍夫为首的荷使一行于1655-1657年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其内容囊括了大半个中国的自然、地理、风俗、物产、城镇、建筑等,同时绘制了众多精美的插图。原手稿是尼霍夫向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会提交的报告,尼霍夫的哥哥亨利受其弟委托进行整理,并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内容进行了修改。其实不只是亨利,往后的其他出版者为了取悦读者,均根据当时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宗教背景对原著进行了删改加工,故而流行于市面的《荷使初访中国记》的真实性发生了变化。当时,不仅是荷兰,其他国家朝贡清廷均以开通商贸关系为目的,以此扩大并垄断中国市场,并且清廷还会回赠更为丰厚的礼品。东印度公司唯恐其欧洲的竞争者们受各色游记对东方渲染描绘的影响前往中国争夺资源,故派遣使团于朝贡途中对中国实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