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ShuPingJianYanJiuPingLun·研究评论摘要:红毡苗是指分布于贵阳花溪的高坡、孟关,龙里的摆省、草原,惠水的大坝、摆金等地操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的一个苗族支系,又称“茂饶”。茂饶支系的各个芦笙仪式是其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形式,本文主要对其传承模式、仪式文化功能、芦笙文化的属性、传统仪式中的意义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关键词:红毡苗芦笙仪式文化记忆中图分类号:J605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3-0005-04文献标识码:A黔中红毡苗支系芦笙仪式与文化记忆杨通俊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作者简介:杨通俊(1972—),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一、苗族支系名称演化苗族是一个支系纷繁、语言差异甚大的世界性民族,从历时性角度来说,不同时期有着对苗族不同的称谓,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范围内都会采用或被他族采用各不相同的称谓进行指称。在与其他支系和不同少数民族杂居时,名称指向性混淆,局外人对族别的称谓较为模糊。界分苗族支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综合性特征。在支系苗族文化溯源相同背景上,支系人群已经形成了本土文化特征,比如特定的支系方言土语、沿袭文化过程中的直系传承关系、当代又具有明确的认同意识等,涉及一切文化要素的综合性特征。其二,服饰特征。由于支系的不同背景,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文化圈,织法、绣法、手工形式多样,图腾文案、土布染料众多,针线技艺细腻富有创意,支系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文化符号。这些被界定的支系与其他并存支系之间具有明确的整套服饰特征,能让局外人凭借这些特征把他们明确地辨清。其三,历时性发展脉络。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对苗族不同的称谓,其显示之初就是一个支系的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族名,代表着该民族的自我意识,与特定的文化界缘保持着高度重合。苗族的界分依据还必须以历时性发展脉络为依托,才能确保所作出的结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其四,地名称谓。支系之间用地名加以尊称,不再以黑苗、小花苗等自认为带有贬称的称谓,例如这一片区支系相互称谓有摆金支系,红毡苗也称大坝支系等。红毡苗自称“茂饶”①,是指分布于贵阳花溪的高坡、孟关,龙里的摆省、草原,惠水的大坝、摆金等地操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的一个苗族支系。该支系苗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具有突出个性,地域性文化特征明显。特殊的族际环境在该支系文化生活中自然形成了与其他支系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