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绵阳西山公园里的子云亭(晏茂川/供图)史料之窗SHILIAOZHICHUANG52《绵阳市志(1840—2000)》“建置沿革”篇中绵阳得名考释补证王志强2007年12月,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绵阳市志(1840—2000)》历经22年(1985—2007年)艰苦努力,终于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分上、中、下3部,共390余万字,是绵阳市历史上第一部全方位记载今绵阳市境内的历史百科全书。该志是在绵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经全市社会各界、各部门(单位)鼎力相助和市地方志办全体同志共同努力完成的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该书出版后,获得省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成为当时市(州)及县(市、区)地方志系统唯一一部获省政府奖项的志书。《绵阳市志(1840—2000)》每一篇、每一章、每一节、每一目、每一幅插图甚至每一个字,都倾注了编纂参与者的心血和精力,其中,耗时用功最多、难度最大的,首推“建置沿革”篇。“建置沿革”篇虽篇幅不大,但呈现给读者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地名、每一句话、每一个结论都是穷源竟委,反复查证史料和甄别真伪呈现出的结果。一、《绵阳市志(1840—2000)》中的“建置沿革”篇形成经历“建制沿革”篇对于每一部方志的编修都十分重要,它不仅是方志成果的开篇之作,更重要的53在于它是对一个地方历史演变的提纲和汇总,体现了各级志书“纲举目张”的宏观内容和入志范围,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及该志所要展示、记载的事件和历史变迁等主要方面。考虑到该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在1985年2月绵阳市成立,5月市直部门即开展修志培训工作的同时,市地方志办率先动手编纂单行本专志——《绵阳市建置沿革志》。该志由笔者主编,时任绵阳市地方志办主任江瑞炯、副主任辜勇德审稿,前后历时4年,经反复修订、考证、核实,于1989年由绵阳市地方志办正式付印成书。当时,由于绵阳市地方志办还承担了原县级《绵阳市志》的编纂任务,笔者同时主笔编纂了《绵阳市志》的“建置沿革”篇章。2000年,新编《绵阳市志(1840—2000)》正式开展总纂工作,笔者再次约请全市各县市区“建置沿革志”的主笔及市直有关单位专家,征求新编《绵阳市志(1840—2000)》的修改意见,最后形成《绵阳市志(1840—2000)》“建置沿革”篇的终审稿。二、历史上“绵州”“左绵”“绵阳”三个得名的考释与认定(一)“绵州”得名始末“绵州”在历史上多次易名,此前先后因治地所在而得名广汉郡、梓潼郡、巴西梓潼郡、巴西郡、潼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