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学研究·明代新安医家家刻医籍史述略刘�炜1,陆翔2(1.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12;2.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8)[摘要]明代新安医家创办刻坊,利用自家刻坊刊刻自己或他人编撰的医籍的现象逐渐兴起。其现象产生的因素:一是明代徽州地区大量援儒入医者增多,为了树碑扬名,编撰医书蔚然成风,大量的医书需要刊行;二是公共刻坊为了趋利避害,抬高刊资,致使医家无力支付,而自办刻坊则相对刊资低;三是刻工与医家之间的内容沟通由于路途较远而多有疏漏,自办则无此顾忌;四是刻工基数大、工价低,医家能够以较低价格招到刻工,降低刊刻的人工成本。医家自办刻坊的价值与影响在于不仅使医家扬名,而且促进了医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传播,为当地乃至整个中医学事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随着自家刻坊刊行医籍的增多,一些医籍不仅在国内流传,还传播到海外,并被海外学者翻刻与研究,对国内外中医学术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关键词]明代;徽州;医家;刊刻医籍;新安医学[中图分类号]K24[DOI]10.3969/j.issn.20957246.2023.03.002徽州地处皖南,是中国雕版印刷术应用较早的地区之一,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徽州刻书业远近闻名。在唐代中晚期,歙县就有了图书刻印,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至明代达到鼎盛。明代后期,徽州刻书业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且成为四大刻书中心之一[1]。而医籍作为传播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其刊印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笔者就明代新安医家家刻医籍及版本流传情况进行阐述,探讨其中的背景原因、价值和影响。1新安医家家刻医籍概述徽州刻书业发展迅速,在明代达到鼎盛,并涉及官刻、坊刻、私家刻等3种刻书形式。明万历以前,徽刻以私家刻为主;万历至崇祯年间,刻坊数量增多,徽刻则以坊刻为主。而官刻相对坊刻、私家刻来说,并不突出[2]。由于社会对于医籍的需求量增大,以及徽州地区“尚文”风气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医家著书立说,并且随着著书立说之风盛行,一些医家设立刻坊刊刻医籍在徽州地区蔚然成风。经调查统计,现将明代新安医家刊刻医籍以及流传情况进行归纳,见表1。除了以上有明确家刻刻坊名称外,还有一些医家或者后人也进行医家编撰医书以及他人医书刊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AHSKZ2020D04)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