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历史中的“无名者”——读《归侨口述史·广西篇》有感方陈灵作者方陈灵,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友工作办公室科员,研究方向:社会学。地址:桂林市,邮编541199。经过十余年的打磨,《归侨口述史·广西篇》于2022年夏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梁茂春教授和陈文教授及其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大量的走访、谈话、记录和编辑工作,为读者呈现了一本近40万字的归难侨访谈录,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民族主义等众多内容。书中42位现居广西的归难侨,曾侨居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他们以历史亲历者的角度再现其在侨居国及回国后的经历,还原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时代变迁,也生动地展现了归难侨对祖国的眷念与热爱。一、历史中的“无名者”20世纪50至70年代,国内外局势急剧变化,中国接收了大批东南亚归难侨,他们被安置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等省区。东南亚归难侨由来自不同国家的归国华侨华人组成,或因受到东南亚国家“排华”问题影响,被迫离开侨居地;或因受到新中国成立的感召,怀揣着满腔爱国热情,辗转回国,加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归难侨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特征等都与大陆其他民族和群体有着显著差异。所以,归难侨研究是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华侨华人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对归难侨问题的研究本应得到更多的目光,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相关研究并没有充分展开。几十年过去,这批东南亚归难侨年岁已高,有些已不在人世,保存他们的口述材料以作为一手史料的抢救工作迫在眉睫。左玉河在接受光明日报的采访中这样说道:“历史记忆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口述历史的价值在于尽可能多地保存真实的历史记忆,这就要求不能过于短视,对于那些具有历史价值而未必有经济效益或短期效应的也要抓紧抢救,尽可能多地、完整地保留历史记忆。”①近年来,一些侨务机构和高校开始着手归侨口述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陆续出版了一批归侨口述史著作,如中国华侨历史学会2004—2012年组织了“归侨口述历史”访谈并出版了11册口述史作品②,厦门①光明日报—光明网:“历史在口述中永存”,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6-07/04/nw.D110000gmrb_20160704_1-05.htm②陈鸿超,杨祥银:《口述史在华侨华人研究中的实践——以英国华侨华人口述史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2年第3期。2023年6月第2期Jun.2023No.2八桂侨刊OverseasChineseJournalofBag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