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2期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社会,更不能忘记人———《社会·历史·文学》编后记贺照田一《社会·历史·文学》论文集,是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以下简称“读书会”)核心骨干成员的第一部自选文集,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20世纪中国革命和中国文学”的阶段性成果。为了避免和“读书会”其他出版成果重复,编入这部文集的论文主要是“读书会”骨干成员2013年到2017年这5年间发表的研究成果,内容方面则更偏重聚焦文学的研究。编入本书时大部分作者对所收论文的部分内容作了精心修改。二关于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应《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要求,由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成员集体参与,读书会召集人何浩主笔,于2020年初夏定稿的《努力扎根于经验的沃野———记“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①一文,有扼要的介绍。这里,我只就———为什么我们这批文学研究者会发起成立以历史为主要研读内容的读书会———这一很多朋友都爱问的问题,作些补充说明,然后再对被很多学界朋友视为“读书会”文学研究的标签、并且已经有了不少讨论的“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些补充说明。希望这些补充说明能给大家读这本论文集,添些理解的背景。为什么发起成立“当代中国史读书会”?当然是由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太多经验都与其所处身其中的历史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也正因如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历史化”已经成为过去20余年最重要的研究潮流,并产生了诸多非常有价值的知识成果。毋庸讳言,现当代文学研究界行之多年的“历史化”潮流,和我们2011年的“回到历史”有很大的不同。多作些考察就可发现,在“历史化”旗帜下通行的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之回到历史,其主要细究的历史部分,或者根据我们今天的文学认知理解认为要充分地认识现当代文学离不开的那些历史部分,比如,广义的现代文学制度或曰文学场域是如何确立和演变的,涉及社团、报刊、出版社、印刷、售卖、广告、稿酬、阅读风尚、读者群的形成、教育体制中文学教育的建立与演变等等方面;再如与重要作家的写作思考、重要作品的产生、重要文学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那部分历史(作家经历的对作家写作和思考有直接影响的历史事件等)。除了对这些可以被归入广义文学史范围的历史方面有特别关注之外,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历史化”潮流之感知历史的方式,生产历史知识时的认识论、方法论感觉,都和史学界通行状态基本相同,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