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迎春,等当代艺术的中国化表达与文化输出———以杂技剧《化·蝶》为例HUNDREDSCHOOLSINARTS82文章编号:1003-9104(2023)02-0082-06当代艺术的中国化表达与文化输出∗———以杂技剧《化·蝶》为例董迎春,王露霞(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摘要:杂技剧《化·蝶》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国民间传说和东方式审美情感为基础讲述中国故事,利用“意象”“留白”等强化情感表现张力,通过景观化、戏剧化的独特舞台形式对中国民间故事进行创新性经典改编和互文性建构,展示当代杂技剧的舞台表现和哲理观照的可能。当代杂技剧的审美创意、中国经典民间故事的创新改编与成功剧场营销相结合,形成了杂技剧讲述中国故事的可能,为我国更多当代艺术拓展中国文化的对外市场和输出中国文化提供了经典案例。关键词:中国化;《化·蝶》;东方审美;文化输出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创排的大型当代杂技剧《化·蝶》以横纵两条线贯串整部剧目,横向以中国哲学和美学思想为主,融合“庄周梦蝶”的哲思、“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及“意象”的表达,纵向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再加上杂技本身具有“惊、奇、险、美”的审美特点,杂技剧《化·蝶》共有三线并行,构建了一个三维立体审美空间。思想性、情感性、文化性、叙事性等特质使这部剧的审美表达极具张力,“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突破人的实用目的……原来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而毫不起眼、毫无新鲜的东西就会焕然一新,变得异乎寻常,从而引起人们的新颖之感和专心关注”[1]182。杂技剧《化·蝶》以极具东方审美特点的古典“爱情”主题作为切入点,以杂技自身的审美特点讲述中国故事,实现了形式上的再创新。一、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中国元素创编当代杂技剧《化·蝶》是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经典爱情故事的创新演绎。梁祝故事在典籍中多有记载,甚至流传海外,凄美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杂技剧《化·蝶》在此基础上运用了中国化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使杂技本体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创新∗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中国杂技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2EE203)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董迎春(1977—),男,汉,江苏扬州人,文学博士,博士后,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剧场艺术,杂技理论。王露霞(1998—),女,汉,山西长治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杂技理论。83艺术百家2023年第2期总第191期H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