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摘要:非遗舞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身体记忆与动态的物质载体。秧歌作为民间舞蹈的核心要素,提取秧歌元素应用于舞蹈作品的创作中,不仅是非遗文化与艺术的一种融合展现,更是对地域性非遗舞蹈的艺术创新。文章以晋南舞蹈西石花鞭中的秧歌元素创作应用为中心,分析其秧歌元素的价值,探讨秧歌元素在舞蹈创作应用中的困境,提出秧歌元素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应用路径,以期对当代舞蹈艺术创作与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有所裨益。关键词:西石花鞭;秧歌元素;舞蹈创作中图分类号:J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14(2023)03-0059-05在众多民间舞蹈文化中,秧歌作为民间舞蹈的雏形起源,最早始于乡村的庆祝活动及祭祀活动,尤其在特定节日遍布于各个村落、街头、巷尾、庙会。这样的舞蹈形态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数千百年来生活方式的一种艺术化再现,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身体性传承。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农耕文化稀释、外来文化侵蚀及人们审美情趣演变等因素影响,致使民间传统舞蹈文化发生重大转变。传统舞蹈关注度与实用度降低,传统舞蹈形态与文化濒临消失;传统舞蹈的西式化元素增加,致使舞姿形态偏离原始的轨迹,人们很难再看到传统舞蹈原有文化属性与文化标识。因此,以传统舞蹈中秧歌元素为中心,探寻地域传统舞蹈中关于秧歌元素的形态特征和表演程式,挖掘其场域表演的传统文化结构与日常生活情绪,[1]通过舞蹈创作技法与传统舞蹈元素相结合的形式,有利于丰富传统舞蹈文化,使之源远流长。一、晋南西石花鞭舞概述“西石花鞭舞”主要流传在晋南垣曲县西石村。“西石花鞭舞”是当地群众性的民间传统舞蹈,全村上下男女老少皆会舞花鞭。据《西石村志》记载“西石花鞭舞”的表演形式,最早由歌、舞、丑三种要素构成,属于民间社火的一种。经过长期演变,多元素的组合形式逐渐解体,“歌”与“舞”分离成各自独立的表演形式。目前流传的是纯舞蹈性打鞭舞蹈形式。“西石花鞭舞”的舞队构成,少则三十人,多则可至数百人。角色分为:领头、男角、女角。道具则分为:伞、鞭、扇三种。“伞”是西石花鞭舞中的指挥及领舞者,表演时领舞者一般右手持一把平顶圆伞,出现在舞蹈的起始;“鞭”有单手持鞭和双手持鞭两种,“扇”为右手持扇。随着社会变化和时间推移,程式性大场面的数百人手持双鞭、扇子表演已经很难看到,代之以三十多人的舞鞭演出。跑场仍然是花鞭舞蹈表演的主体构成部分,在整场表演中跑场(韩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