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汇报.docx
下载文档

ID:2397228

大小:16.86KB

页数:11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5-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文化 旅游 产业 发展 工作汇报
2023年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引领 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XX样本 各位学员: 大家好! 按照市委安排,今天由我向大家讲授XX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关工作情况,我为大家授课的题目是“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引领,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XX样本”。 一、基本情况 XX地处XX中部,辖区面积XX平方公里,总人口XX万人,距XXXX公里,年平均气温XX摄氏度,每立方厘米富含XX多负氧离子,拥有“世界深蓝湖区、地球生命起源、古滇文化印迹”三张名片。辖区有世界自然遗产1个(XX化石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XX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XX庄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不含托管区,XX遗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XX),4A级景区1个(XX)、3A级景区7个,省级旅游名镇、名村各1个,精品酒店2家、5星民宿3家、4星民宿7家,乡村旅游星级接待单位14家,形成多层次、多产业融合的旅游供给体系。 近年来,XX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城市、国际健康养生城市、国际会议中心城市”城市发展定位,抢抓中央、省、市各项政策正向叠加的强大机遇,深入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持续推进全域旅游与生态保护治理的融合发展,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聚集区,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变。2022年全市(含托管区)接待游客XX万人次,旅游总收入XX亿元,旅游产业成为全市支柱产业,三次产业比重为X:X:X,成功创建为XX国家级旅游度假区、XX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城市和旅游强县,XX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0年1-10月,全市(含托管区)接待游客XX万人次,因为疫情影响,较去年同比下降X%,与我市其他县区相比,XX旅游热度不减。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在讲做法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下全域旅游的概念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核心内容。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突出“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秩序与安全、资源与环境、品牌影响和创新示范”8个板块内容,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按照省市全域旅游创建工作要求,主要有以下几项具体内容:一是旅游产品全域构建,包括创建一批特色旅游城镇、旅游特色村、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精品园区、文化基地以及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等;二是公共服务设施全域配套,包括旅游交通体系、标示系统建设和集散与咨询服务体系等;三是智慧旅游全域提升,主要是推进“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四是旅游环境全域优化,主要提倡旅游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倡导低碳旅游和文明旅游;五是旅游产业全域融合,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催生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六是客源市场全域拓展,打造多层次、全产业、特色鲜明的个性化全域旅游品牌和目的地形象;七是市场监管全域强化,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社会综合治理范畴,加强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的联动配合。其中,全区域、全产业、全要素和全民参与共享是关键。 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相关工作部署,XX于2016年进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并于2019年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目前正抓紧推进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工作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引领,深入挖掘旅游业发展新动能。坚持生态优先,以XX、XX生态保护为核心,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规划建设全过程,深化旅游业发展顶层设计。以《XX保护和科学利用专项规划(2018-2035)》为统领的“多规合一”工作和“一城三镇六村”规划为基础,启动“十四五文化旅游规划”和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性规划编制,逐步形成上位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并在各项规划中持续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谋篇布局。突出高端、简约、精致,加大A级景区的提档升级,完成XX5A级景区创建策划编制。结合沿湖退企、生态移民搬迁、土地休耕轮作、规模养殖退出和森林XX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完成110米以上环湖公路、XX生态调蓄带旅游业态布局方案,长远谋划布局搬迁房屋的拆留方案及业态策划,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补齐短板,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保障。一是通达条件急速提升。建成呈澄高速、昆明东南绕城高速、澄川高速等高速交通网络,50分钟以内通达长水国际机场和昆明高铁站。中山大道、仙湖大道、环湖路、海新乡村公路、仙湖时光栈道等已成为自驾、骑行、徒步等旅游者所喜爱的网红路、健康路。二是建成主要景区景点游客中心、20余个停车场、4个公路服务区和46个旅游厕所,完成10座景区旱厕消除和36座非A厕所达标改造。开通环湖旅游公交专线,建成电动车充电站和房车营地,规范建设旅游引导标识系统,不断完善旅游基础服务配套。同步推进抚海湾、樱花谷、悦莲庄园等非A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网红打卡点和旅拍基地。三是完成7个A级景区的“一部手机游XX”标准化建设和重点景区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主要景区实现WIFI全覆盖,景区慢直播、电子导览和讲解和智慧停车场的建成,极大满足游客需求。 (三)项目带动,提升旅游产品品牌效能。一是筑巢引凤,成功引入XX等国内知名企业,投资XX余亿元打造文旅融合项目,XX欢乐大世界、XX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XX亿元。XX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于8月10日开馆,4个月接待游客约XX万人次。XX小镇XX星光夜市于10月开街运营,X特色商品街打造成为网红商业街区,XXX海豚暂养馆、XX小镇展示中心成为新兴游客聚集地。二是高端引领,引进了以希尔顿、华美达、温德姆、铂尔曼为代表的高端度假酒店,扶持打造了以XX系列、XX、XX、XX等为代表的个性化特色高端民宿,精心规划建设XX、XX等民宿群,加快推进XX汽车营地等项目,初步形成了环XX民宿集中区和半山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三是融合发展,建成千亩北岸湿地、XX公里生态调蓄带,打造X条生态河道,构筑标志性的生态景观节点;结合坝区XX万亩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建成9个庄园;提速推进沿湖XX万人生态移民搬迁,打造特色旅游镇村。四是提质增效,积极引进国际性会议、节赛事落地XX。XX化石VR影片《XX家园》亮相威尼斯电影节,中国—南亚合作论坛永久落户XX畔,2019年《财富》全球可持续论坛等一批国际会议在XX胜利闭幕,XX国际半程马拉松、环法自行车挑战赛、国际瑜伽文化节等国际体育赛事成功举办,2020年XX宣传片等央视中秋晚会,不断提升国际、国内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强化监管,营造和谐舒适旅游环境。加强旅游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和综合监管,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及《XX市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方案》,落实省政府22条整治措施,强化市政府监管职责,通过建立1+3+N机制,进一步加大旅游市场综合整治,提升XX旅游的综合服务水平。成立旅游协会、民宿客栈联盟等行业组织,加强旅游行业监管与自律。持续开展明码标价、质量安全等旅游联合执法检查行动,严厉打击喊客拉客、欺客宰客等违法行为,XX、XX等景区旅游服务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加强旅游旺季和热点旅游景区的市场整治,完善XX水上救援体系建设,加强旅游安全制度建设,加强景点景区最大承载量警示,加大出游安全风险提示,落实旅行社、饭店、景区安全规范,不断强化旅游安全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以重大旅游项目为主的高端旅游产品建设周期长、产品打造慢,旅游产品输出满足不了游客需求。旅游产品在总体上仍然以观光和低水平的休闲度假为主,高端游客少,人均消费水平低,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开发与经营粗放,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精品名牌旅游产品不多,尤其是娱乐型旅游产品和中高端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缺乏,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速度还较慢。 (二)旅游要素集群化效应不足。旅游企业散、小、弱、差现象仍然存在,区域旅游合作层次较低,产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从XX的整个旅游行业来说,其旅游线路、新产品开发滞后,市场开拓不足,导致旅游产业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产业协调联动性不够。同时,XX与周围区域旅游合作开发在政策、管理方式、资金等诸多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合作。对乡村旅游发展引导、扶持政策力度不够,尤其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经营管理和鼓励奖补的政策配套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市场动力不足。 (三)旅游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目前,通达XX的方式仍然存在“瓶颈”,没有机场、高铁直达交通和沿湖观光换乘交通,尚未体现交通基础设施通达后的红利。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受建设土地指标、XX保护红线等因素限制,与全域旅游发展、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等目标要求还有差距,与日益变化的旅游客群结构及游客需求还有差距。 (四)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有待加强。从强化XX文化IP、创新非遗文化产品、培育特色文化节庆、开发文化旅游商品、打造文化美食等方面加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大面积的生态湿地建设和土地流转,较大增加了管护投入和群众生活补助的财政支出,但由于土地等政策限制,湿地公园和田园综合体建设中难以融入能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功能植入,生态优势尚未形成有效的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五)旅游人才素质急需提升。全市旅游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旅游人才流动性较大,本土人才合理使用和外来人才有效引进的机制均不顺畅。比如涉旅企业招工难,主要体现在缺乏与所需岗位综合素质或专业技能相匹配的劳动力,人员流动性大,用工成本高。同时,旅游投诉率较高,基础设施建设和从业人员服务质量与游客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与“三个国际化”城市定位极不匹配,专业技能不足,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 (六)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XX大旅游、全域旅游的管理体制尚未形成,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况依然存在。旅游管理机构重叠交叉现象严重、旅游产业要素管理分散,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项目的策划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市场观念,使旅游业各要素之间不能协调发展,出现布局不合理和产品雷同现象。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 未来五年,将是我市打造“三个国际”城市的关键五年,以文化旅游、康养、会议会展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也将作为“十四五”期间辐射带动力最强的支柱产业来发展,我们将以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为导向,全面实施“生态+”、“旅游+”、“健康+”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世界深蓝湖区、地球生命起源、古滇文化印迹”三张名片,构建“一城三镇六村”产城人文融合的生态系统,推动旅游产业规模集群发展。以休闲度假和康体养生旅游产品为核心,以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为亮点,建设集休闲度假、科普科考、文化体验、乡村生态、户外运动、自驾车体验、会议商务、康体养身等多种旅游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产品体系,以满足多样性市场的需求,努力实现“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 (一)深入补齐发展短板。大力推进核心景区“出彩”行动、市场主体“培育”行动、文旅消费“升级”行动、特色文化“振兴”行动、宣传营销“打卡”行动和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持续将旅游业打造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中精力破解政策难题,加快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厕所、沿湖停车场建设等旅游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