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docx
下载文档

ID:2395335

大小:30.11KB

页数:3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5-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共 XX 省委 人民政府 关于 贯彻落实 乡村 振兴 战略 实施 意见
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 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强富美高”新XX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XX】1号),紧密结合XX实际,现就我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XX自然条件优越,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是全国的农业主产区和粮食主产省。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发展较为协调,是XX的一大特色,也是一个显著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XX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持续改善农村民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尤其在苏北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亟待提升;农业成本上升和价格“天花板”挤压,农民转移就业空间收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任务艰巨;农业资源约束加剧,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还面临不少障碍。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XX,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立足省情农情实际,切实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智慧力量,全面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政策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XX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解放思想、系统思维、问题导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努力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建设“强富美高”新XX奠定坚实基础,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示范引颔。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优先发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确保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推进。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充分挖掘乡村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注重系统性、协同性,统筹谋划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坚持城乡融合、共同繁荣。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统筹推进城乡配套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各种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农民主体、维护权益。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和保障农民权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坚持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节约集约和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树立城乡一体、多规合一理念,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统筹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人口分布、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村庄的差异性,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循序渐进,务求实效。 ——坚持强化基层、夯实基础。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强基固本之策,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抓乡促村,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切实强化领导核心作用,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在基层落地见效。 (四)目标任务。根据中央确定的乡村振兴“时间表”,从XX实际出发,确保完成三个时间节点的目标任务,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全国前列。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高水平全面实现小康。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展现现实模样。到2050年,乡村全面实现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繁荣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坚持质量兴农、效益优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织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品牌强农、农业科技兴农、开放型农业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行动,高质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一)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行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坚决守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实行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以县(市、区)为单位,整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500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到65%以上。持续推进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千里现代农业特色走廊。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灌区改造和丘陵山区小流域治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有效灌溉面积比重2022年提高到95%。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行动,推广设施农业新机具、新技术,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5年内力争达到90%。实施新一轮设施农业提升工程,推广应用现代化、智能化设施装备。加强渔港建设,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批海洋中心渔港和内陆重点渔港。推进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智慧渔业,推进智能粮库建设,促进农业产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2022年实现惠农信息进村入户和农业市场主体信息服务全覆盖。 (二)实施农业结构优化升级行动。实施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在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应时鲜果、花卉苗木、中药材等高效作物,5年内力争调减非优势区低效粮食种植面积1000万亩。着力培育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每个县(市、区)培育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积极推广稻田养蟹、养虾、养鸭等高效种养模式,提高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生态畜牧、水产养殖业,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发展名特优水产品荞殖,全省河蟹、小龙虾等名特优水产品产值2022年达到1000亿元。坚持整体绿化与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相结合,加快发展林木种苗和林下经济,到2022年全省林木种苗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发展林下经济800万亩,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整省创建,建立农业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以及覆盖所有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的监管体系,有效保障农产品的食用安全。 (三)实施农业品牌强农行动。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5年内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其中百亿元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10家。推进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开展大品牌孵化行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苏”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知名企业品牌和名特优农产品品牌。着力推进“苏米”品牌创建,提升太湖“三白”、邳州白蒜、盱眙龙虾等品牌知名度。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参加境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5年力争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区域公用品牌30个、超5000万元的产品品牌300个。 (四)实施农业科技兴农行动。围绕现代农业建设需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构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农技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2022年力争达到72%。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农业与科技对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重大农业科技研究,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重大成果。加强农业新品种选育,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大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农业科技重大成果转化。推进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和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挥示范、转化和辐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挂县强农富民、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水平,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落地见效。 (五)实施开放型农业提升行动。积极开展农业对外合作,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升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推动农业企业走出去。实施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提升计划,加强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出口重点企业培育,壮大园艺、水产品、脱水蔬菜等出口优势产业,支持发展南极磷虾捕捞加工等远洋渔业。改善农业投资环境,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重点建设一批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园,带动农机、农药、化肥、种子等优势产能走出去。加强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提升苏台农业合作园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等载体建设水平。 (六)实施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引导严业集聚发展,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推进“一村一品一店”建设,3年内实现县级农村电商运营服务中心、乡镇电商服务站、行政村“一村一品一店”全覆盖。支持各地在淘宝、天猫、京东商城等知名电商平台建设地方特产馆,全力打造苏宁易购、地平线等本土电商平台,推进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全省农业电子商务销售额2022年力争突破1500亿元。推进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提升农村物流站点服务能力,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5年建设100个特色小镇、1000个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村,全省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年收入达到1000亿元。积极开发农村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推动农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鼓励支持新农民利用新技术开展农村创业创新,推进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建设,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载体建立农村创业创新基地。强化产业集聚和政策支持,推进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档升级,5年建设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并创建一批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使其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先导区。 三、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美丽宜居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守生态保护红线,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河湖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行动,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乡村。 (一)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建设行动,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力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永久基本农田为核心,强化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严格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重要水源涵养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