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卷第2期2023年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UNIVERSITYOFJINAN(SocialScienceEdition)Vol.33No.22023·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明清俗曲的传播与嬗变”(项目编号:13BD034);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重点项目“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北平《华北日报·俗文学》周刊文献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2BWYJ05)之阶段性成果,并由山东省政府“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作者简介]刘晓静,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明清史;杨慧芹,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讲师,文艺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戏剧理论与批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华北日报·俗文学》研究刘晓静,杨慧芹(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傅芸子、傅惜华主编的《华北日报·俗文学》(“平字号”《俗文学》周刊),是以郑振铎为旗帜的北方俗文学研究重地。围绕“平字号”《俗文学》周刊的创刊过程、发文作者的考索、所发文章的汇编整理、所发文章的学术价值,展开全面的综合研究,注重文献整理、历史描述与理论构建,进而揭示傅芸子先生在俗文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就,为俗文学研究者及俗文学学术史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为现今相关学科研究的旁推互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型范例,也将丰富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民间文学史及其学术史的研究。[关键词]《华北日报·俗文学》;“平字号”《俗文学》周刊;傅芸子;戏曲研究;民歌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42(2023)02-0026-08“平字号”的《俗文学》周刊是《华北日报》创设的一个副刊,1947年7月4日在北平创刊,1948年11月26日停刊,共刊出74期,由傅芸子、傅惜华主编。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是现代报刊的繁荣期,在北平、上海和香港以报纸副刊形式发布的“俗文学”或“通俗文学”周刊争相出现,各版《俗文学》副刊之文为俗文学这一年轻的学科积累了丰富翔实的资料,由于彼时国家内忧外患,恒常陷于存亡莫测之境,报纸是当天不立刻收存,次日便无处觅寻。直至21世纪初,有学者利用私藏文献,辅之多方查索,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出版了关家铮先生编著的《二十世纪〈俗文学〉周刊总目》(齐鲁书社2007年版)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香港〈星岛日报·俗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