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2期中国文学对“民族性”的探索在1930、40年代之交就曾以“民族形式”问题提出,并在当时的文艺界掀起了一场论争,①直到今日仍是中国文艺界持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这是一个不停游弋的‘民族性’,它总是随着历史语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②。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出发,文学的“民族性”研究更是蕴含了复杂多义的阐释空间。现下,文学的“民族性”又展示了何种面貌?该去向何处?始终站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研究一线的《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以其专著《民族文学:现场与思考》(下文简称《现场与思考》)展示了其对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性”批评观的重构意愿。在这部评论集中,石一宁虽然并未对民族文学“民族性”的概念做系统性的论述,但其对民族文学“民族性”的探讨论述又随处可见:“民族性并不抽象,它既存在于民族生活中,也存在于民族文化中。文学作品既是民族生活的镜像与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作为一种文本,它又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否出于作家的自觉,它都必然地呈现作家的文化身份所指向的民族性。”③地域、历史与审美中的文学“民族性”批评观建构——论石一宁《民族文学:现场与思考》◎罗莹钰摘要:“民族性”一直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讨论重点,诸多研究者已对“民族性”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理论推进,但随着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及文化语境的流动,这一概念具有重新阐释的必要。石一宁新著《民族文学:现场与思考》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构建了具有个人特质的文学批评观。该著从地域性分析、历史叙事反思以及“诗意”的审美取向三个维度,显示了著者重构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性”批评体系的愿景。关键词:民族性;地域;历史;审美210DOI:10.19290/j.cnki.51-1076/i.2023.02.029通过该论著对文本类型选择、作家作品的侧重以及对其批评话语内涵的进一步分析,可以从其对地域、历史、审美三方面的取向中显示其对民族文学“民族性”的新的构建意图。正是在文学“民族性”的批评观构建过程中,显示了石一宁用文学凝聚和团结少数民族作家,搭建“多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的宏愿,这也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了文学话语的遥相呼应。一民族地域的观照和突破任何一个作家都生活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中,其身处的地域风俗、文化、信仰区分了他们的文学风格。“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和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形成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