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90年代的鲁迅研究,会发现一个有意味的现象:相比于学界耳熟能详的汪晖《反抗绝望》、钱理群《心灵的探寻》,王乾坤的《鲁迅的生命哲学》似乎隐入了历史的尘埃。这与其当年的影响形成一定的反差。此书出版不久,王骏骥发表书评,认为“鲁迅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具独特性的思想家,他那独特的精神结构,经过几代鲁迅研究者从不同的层面、角度所作的艰苦曲折的探索,到了王乾坤这里才获得了完整、敞亮与最到位的识别和描述”①。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将此书界定为“鲁迅研究发展到世纪末出现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对于扭转以往的习惯性思维定势具有里程碑的意义”。②时至今日,重读这样一部经典论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它与1990年代有何关联?它能否穿透时空,指导当下?这些问题吸引我进入王乾坤的世界。一双重对话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学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同样受到时代语境的影响,必然带有时代的印记。重读《鲁迅的生命哲学》,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对话性。这种对话性又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强烈的论战色彩。这是王乾坤学术著作一以贯之的特点,诚如钱理群在给王乾坤的《由中间寻找无限——鲁迅的文化价值观》作序时指出:回到你自己——重读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黄海飞摘要: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至今读来仍深具启发性。它鲜明地体现出1990年代鲁迅研究界的双重对话性。书中提出的“有限性”与“勇气”尤具阐释空间。当且仅当自觉其有限性,鲁迅才能够确立自我的主体性,这一时刻判定为《新生》事件之后,《狂人日记》之前,这与竹内好所说的“无”与“死亡的自觉”高度相关。从海德格尔追溯而来,王乾坤与竹内好殊途同归。王乾坤抓住的鲁迅的“勇气”概念令人耳目一新,理论资源则来自于尼采。最后,王乾坤的学术专著还有助于反思当下的鲁迅研究范式转型。关键词:鲁迅;生命哲学;有限性;勇气回到你自己087DOI:10.19290/j.cnki.51-1076/i.2023.02.0072023年第2期“在内在气质、行文风格上,涂上了浓厚的‘论战’色彩——对别人的不同观点,是心平气和的讨论;对自己曾经真诚相信过的‘谬误’,则是痛定思痛的理性反思。”③王乾坤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文化界掀起的新一股“非鲁”思潮。标志性的事件是1985年“两个小人物的挑战”④,即《杂文报》发表李不识的《何必言必称鲁迅》,《青海湖》发表邢孔荣的《论鲁迅的创作生涯》。1990年代对于鲁迅批评的声音只能说是愈演愈烈。二是国内思想界也由相对统一走向分裂,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