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pdf
下载文档

ID:2363874

大小:1.74MB

页数:24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生态 文明 视野 循环 经济 立法 研究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乔 刚 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 乔刚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4 ISBN 978-7-308-08638-7 .生 .乔 .自然资源 资源利用 立法 研究 中国 .D922.601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1)第 076356 号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乔 刚 著责任编辑 张 琛文字编辑 何 瑜封面设计 联合视务出版发行 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市天目山路 148 号 邮政编码 310007)(网址:http:)排 版 杭州中大图文设计有限公司印 刷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盛元印务有限公司开 本 710mm 1000mm 116印 张 15.5字 数 287 千版 印 次 2011 年 4 月第 1 版 2011 年 4 月第 1 次印刷书 号 ISBN 978-7-308-08638-7定 价 36.00 元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差错 负责调换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部邮购电话 (0571)88925591序知悉乔刚博士所著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一书即将面世,甚感欣慰。我亲历其成书过程,作者不畏求学的艰辛,几经蔡守秋教授、黄锡生教授、徐以祥教授等多位名家评判,历时两载有余。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逐字研判,句必求真,例必求实,百易其稿,终成其书,尽显其求学之诚。该书高屋建瓴,把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全面、系统、深刻地阐明了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法的关系,提出了“生态文明是指导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价值理念,是评判循环经济立法优劣的重要标准;循环经济法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法制保障”等重要观点,是我国环境资源法学的力作。循环经济法是近几年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2008 年我国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标志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在我国的确立。而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范畴,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的一种基本形式。本文从新的高度,论证了循环经济法是环境利益本位法而不是经济利益本位法,对循环经济法的结构体系、具体制度、法律责任等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性的阐释。在部门法属性方面,作者论证了循环经济法属于环境资源法而不是经济法。在对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法的关系作框架描述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循环经济立法优先追求社会义务的承担”等命题。作者从生态文明角度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阐明了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结构体系、具体制度和法律责任等重要问题,对如何完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拓展了新的思维空间,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建设性的建议。本书以“本体论: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及其立法”开篇,对生态文明进行阐释,对循环经济进行解读,挖掘其新的内涵,把当下中国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提出生态文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并且论证了生态文明理念是由我国率先提出,纠正了其为1舶来词的谬误,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风。在借鉴论与原理论篇中,将中外循环经济理念有机地结合,指出了循环经济法存在的一些不足。如作者提出循环经济促进法第 1 条应当进行相应调整,删去有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经济目的条款,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之后增加“保障人体健康”的立法目的的规定,这样一方面更加体现了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利益优先”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循环经济法与环境法的融合,体现了循环经济法以人为本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追求。其他与循环经济有关的法律也应当修改其立法目的条款,使其更加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要求。作者既指出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不足,又提出了修改方向,体现了一个法律人所追求的人本精神。在结构论与制度论中,作者论证了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如何从专项制度的角度进行完善。在具体制度的论述中,作者对环境法学中的一个重要制度 总量调控制度的理论范畴进行了拓展,以区域限批、行业限批和流域限批等行政权力为主要内容,以总量调控为轴心,梳理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土地管理法、水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中的总量调控制度,赋予其新的理念,从理论上为具体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提供支撑点。责任论作为本书的收篇部分,以循环经济法与环境法新的发展趋势结束。以生态文明理念重塑循环经济法律责任为论点,作者对如何完善强制性责任约束机制、强化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本书针对眼下存在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的现象,主张对违法行为予以重击,以改变现实中的这种“一低两高”现象。作者对生产者责任延伸概念进行了论证,提出在循环经济时代生产者、消费者、社会团体、政府等承担连带责任这种新的责任承担方式。乔刚硕士、博士所学专业皆为环境资源法学,法学基础扎实,理论功底深厚,一心研习学问,全力传道授业,是优秀的青年学者。相信该书的问世可以促进生态文明法治理念的传播,也对循环经济法的完善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将推动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我们热切期待乔刚博士未来取得更加令人振奋的成绩。曹明德2011 年 1 月 8 日于昌平2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目 录引 言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8三、研究的主要内容10四、研究的创新与突破11第一章 本体论: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及其立法13第一节 生态文明概述14 一、生态文明缘起14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19 三、生态文明的特征21 四、生态文明的价值24 五、生态文明与中国26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一般原理27 一、循环经济的历史产生27 二、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29 三、循环经济的内涵30 四、循环经济的特征35 五、循环经济的价值36第三节 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的一般关系38 一、生态文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381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39 三、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共同追求 可持续发展41第四节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产生和发展43 一、2002 年之前的循环经济立法43 二、2002 年至 2007 年的循环经济立法45 三、2008 年以后的循环经济立法46第二章 借鉴论:国外循环经济立法考察与启示50第一节 国外循环经济立法考察50 一、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50 二、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61 三、欧盟的循环经济立法69 四、其他国家的循环经济立法77第二节 国外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启示86 一、循环经济法的理念不断进化87 二、循环经济法的目标不断进步89 三、循环经济法的体系逐渐完备91 四、循环经济法的结构日趋合理92 五、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日益健全94 六、循环经济法律内容日臻完善95第三章 原理论:生态文明视野下循环经济法的理念、定位与基本原则99第一节 循环经济法的理念: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100 一、传统环境法的理念及其局限100 二、我国现行循环经济法的理念与目标102 三、循环经济法理念的生态化104第二节 循环经济法的本位:从权利到义务108 一、社会法时代的到来:从个体权利到社会义务109 二、环境法和循环经济立法优先追求社会义务的承担110 三、循环经济法是“管制型立法”与“促进型立法”的融合1132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第三节 循环经济法的定位:从经济法到环境法118 一、法律部门属性的划分标准:从调整对象到利益关系118 二、经济法是经济利益本位法122 三、循环经济法是环境利益本位法124第四节 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128 一、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研究现状129 二、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确立标准和特征131 三、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构成133第四章 结构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139第一节 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现状与问题139 一、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现状139 二、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145第二节 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建议152 一、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指导思想152 二、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纵向体系的完善154 三、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横向体系的完善156第五章 制度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163第一节 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内涵与层次164 一、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内涵164 二、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分层165第二节 我国循环经济基本法律制度的现状与完善167 一、基本制度的现状167 二、循环经济基本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176第三节 我国循环经济专项制度的现状与完善184 一、循环经济专项制度的基本状况184 二、主要专项制度的内容及其完善185 三、小 结1933目 录第六章 责任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法律责任194第一节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现状与检讨194 一、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内涵的广义化194 二、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立法现状198 三、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立法存在的问题200第二节 以生态文明理念重塑循环经济法律责任210 一、完善强制性行为的责任约束机制210 二、强化违法行为处罚力度210 三、强化地方政府的法律责任212 四、强化责任激励机制213 五、充实责任内容214 六、建立健全责任社会化机制216 七、完善法律责任保障机制219结语 迈向生态文明的循环经济立法222一、互动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循环经济立法222二、循环经济法与环境法的新趋势224参考文献227后 记2394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引 言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的进步状态的标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继提出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后,首次提出的又一新型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生态文明,又可称为环境文明或绿色文明。从目前的理论研究来看,生态文明被认为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不同学科从不同层面上对它进行了论证、解释和应用。通常认为,生态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生态自然平衡基础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这种文明,尽管在很1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924 页。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王宏斌:生态文明:理论来源、历史必然性及其本质特征 从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视角谈起,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 年第 1 期,第 165 页。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 年第 2 期,第 47 页。大程度上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但它已有部分成为现实,且具有强大的政治号召力并且得到公众和舆论的广泛支持和自觉拥护。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对工业文明的负面后果泛滥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它大大拓展了人类文明的含义和内容。循环经济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也可称之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和基本规律的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我国传统的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为背景提出来的。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工业社会及其文明发展在经济、社会、文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