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国文学名著批评教程.pdf
下载文档

ID:2361744

大小:3.54MB

页数:33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外国文学 名著 批评 教程
书书书中国人民大学 工程项目章安祺主审外国文学名著批评教程梁坤主编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外国文学名著批评教程梁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纪外国文学系列教材)外 梁 文学批评史世界高等学校教材 中国版本图书馆 数据核字()第 号书名:外国文学名著批评教程著作责任者:梁坤主编责 任 编 辑:张冰标 准 书 号:出 版 发 行:北京大学出版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 号 网址:电子信箱:电话:邮购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出版部 印刷者:经销者:新华书店 毫米 毫米 开本 印张 千字 年月第版 年月第次印刷定价: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电子信箱:前言 外国文学名著批评教程 编写工作已逾五年。逾五年而不弃,是因为选题的价值使得我们不忍割舍;而定稿一再推延,则由于选题的难度为我们所始料不及。“文艺理论”和“外国文学”历来是我国大学中文系学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长期以来,那种纠缠于抽象概念演绎推导的理论课使人觉得枯燥无味,没有活气;而热衷于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的文学课又让人感到平淡如水,没有深度。史论课程教学如何才能既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悟又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一直是相关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记得 年,季羡林先生在“外国文学学会”的年会上致闭幕词时曾强调说:要想提高外国文学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必须向“理论”开拓,要认真研究马列文论、西方文论和东方文论。我想,如果“文艺理论学会”讨论提高文艺理论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问题,结论也许就是:必须与“实践”结合,要密切关注创作实践、鉴赏实践和批评实践。只有这样,“史”的课程才能发人深思,使人有“道”的领悟;“论”的课程才能鲜活灵动,让人有“美”的感受。编写 外国文学名著批评教程,就是试图促进外国文学史的教学关注并汲取外国文学批评史和理论史的研究成果。这不仅可以校正由时代、地域或文化心理等因素造成的读解误差,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经典名著的审美底蕴,而且能够展现理论观念的演变历程和批评方法的运作规律,以便进一步深化教学的理论内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编写宗旨明确之后,随之而来的关键就是要遴选名著篇目和聘请相关专家。首先,遴选名著。这或许会涉及学界争议中的“经典”问题。我们原则上按两条标准:一是“长时间”“多数人”的传统评价;二是批评理论史上有较大反响。其次,聘请专家。这直接关系到本书宗旨能否实现和学术品位高低。我们实际上有两条要求:一是具有“史论兼备”的学术素养;二是长期从事相关作品的研究。值得庆幸的是,确有不少著述颇丰的资深学者应邀加盟;而且,面对这万字左右的文章,他们依然是那样认真严谨、精益求精,让人肃然起敬。此外,为了方便读者深入研究查询,本书还附设了“关键词”、“推荐阅读书目”、“参考文献”、“相关网址”和“作品推荐译本”等栏目。目前,编写外国文学名著的批评史国内未见先例,尚无经验可循,不当乃至错讹之处必多,还请专家读者不吝赐正。章安祺 年冬于大连文萃轩本书编写者名单第一章:陈中梅(社科院外文所 研究员)第二章:耿幼壮(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教授)第三章:朱振宇(美国波士顿大学 博士)第四章:陈凯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授)张伟劼(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张天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硕士)第五章:杨慧林(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教授)第六章:刁克利(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授)第七章:吴岳添(社科院外文所 研究员)第八章:莫光华(四川外语学院德语系 副教授)杨武能(四川大学欧洲研究中心 教授)第九章:章安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教授)第十章:郭宏安(社科院外文所 研究员)第十一章:冯寿农(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教授)第十二章:张玲(社科院外文所 编审)第十三章:王志耕(南开大学文学院 教授)第十四章:吴泽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第十五章:王家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教授)第十六章:谢莹莹(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教授)第十七章: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 教授)第十八章:梁坤(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教授)第十九章:杨彩霞(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副教授)第二十章:陈众议(社科院外文所 研究员)外国文学名著批评教程书书书目录第一章荷马史诗:跨越时空的经典()第二章索福克勒斯的 俄狄浦斯王:永远的神话()第三章但丁的 神曲:“喜剧”的沉浮()第四章塞万提斯的 堂吉诃德:闪耀着理想光芒的疯癫骑士()第五章莎士比亚的 哈姆莱特:诠释和想象的空间()第六章弥尔顿的 失乐园:经典的确立与阐释的歧义()第七章卢梭的 忏悔录: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第八章歌德的 浮士德:德意志观念与意识形态的试金石()第九章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灵视与悲曲()第十章斯丹达尔的 红与黑:一个时代的梦想与遗憾()第十一章福楼拜的 包法利夫人:对艺术的艰辛追求()第十二章艾米莉勃朗特的 呼啸山庄:螺旋式的猜谜与破解()第十三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罪与罚:批评的复调()第十四章托尔斯泰的 安娜卡列宁娜:精神世界的艺术探索()第十五章 艾略特的 荒原:“雷声究竟说了些什么”()第十六章卡夫卡的 审判:存在与现实()第十七章乔伊斯的 尤利西斯:从“天书”到乔伊斯产业()第十八章福克纳的 喧哗与骚动:对秩序和意义的希冀()第十九章布尔加科夫的 大师和玛格丽特:文本与阐释的多重空间()第二十章加西亚马尔克斯的 百年孤独:美洲的魔幻与真实()附录关键词()书书书第一章荷马史诗:跨越时空的经典荷马()相传为古代希腊两部伟大的史诗 伊利亚特 和 奥德赛的作者。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前世纪之间,生平无从查考。他是小亚细亚一带的盲诗人,是具有高度艺术才能的民歌艺人,也是把这两部史诗初步定型的伟大诗人。公元前 世纪末,希腊半岛上的阿开奥斯人联合进攻小亚细亚半岛上的特洛伊城,鏖战十年,特洛伊城为希腊人毁灭。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便流传着许多关于英雄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短歌。民间歌人将这些短歌口头传授,代代相传。在长期口传的过程中,许多行吟诗人对它们进行过加工改造。荷马即以此为基础,加工整理形成了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两部史诗,但那时还只是一种演唱本,直到公元前世纪中叶,雅典执政官裴西斯忒拉托斯(即庇士特拉绥)组织编订,荷马史诗才有了文字记录。公元前前世纪亚历山大城几位学者校订之后,史诗有了最后定本。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各为 卷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 描写的是特洛伊战争的经过,歌颂英雄们的骁勇和业绩;奥德赛 叙述了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英雄奥德修斯历经艰险,返乡后杀灭求婚人并与妻子团聚的故事,赞美了英雄的坚毅和智慧,表现人与自然的斗争。两部史诗内容上相互补充,风格上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一幅远古时代希腊社会生活的完整画卷,表现了氏族社会时期古希腊民族的生活、斗争和思想感情。“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最重要的文学作品,是描述人类社会童年的百科全书。西方人功底深厚和流派众多的作家及作品评论,实际上是从一个至今仍然有所争议和不甚牢固的基点上开始的。这听起来或许显得玄乎,有点令人难以置信,却是我们不得不勇敢面对的事实。说到西方文学的源头,人们会想到荷马。然而,荷马不是我们可以不设前提地放心追溯的文学始祖;事实上,西方文学史上或许没有哪一位重要作家比他的身世更加扑朔迷离。荷马不总是可以“实证”的,有西方学者甚至怀疑历史上是否确有荷马其人。荷马真实,却也虚缈,但无论如何,讲授西方文学史不能避开或绕过他,否则便会脱离本真,不是追根寻源。一、荷马历史经常是不明晰的。英国诗人兼文论家马修阿诺德()曾用不多的词汇概括过荷马的诗风,其中之一便是“简约”()。然而,这位文风庄重、快捷和直朴的希腊史诗诗人却有着不明朗的身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疑团。首先是他的名字,不是个普通的希腊人名。至少在希腊化时期以前,史料中没有出现过第二个以此为名的人物。被认为是 (中性复数形式)的同根词,可作“人质”(亦即“抵押”)解。然而,以诗唱换取客地居民招待以解决生计,是古代游吟诗人的常规做法,并非荷马一人为之,荷马显然不是古希腊最早的唱诗者。既如此,何故由他一人独得此名?此外,即使有人愿意用“诨名”相称,荷马也不会乐意接受,日后会予以改变。亦可拆解作 (),意为“看不见(事物)的人”,亦即“盲人”,这一解析同样显得牵强,许是根据 奥德赛 里的盲诗人德摩道科斯所作的反推,把荷马想当然地同比为古代唱诗者中不乏其人的瞽者。细读史诗,我们会发现荷马有着极为敏锐的观察力,对色彩和光亮的分辨尤为细腻。荷马的名字还被解作短诗的合成者。有学者试图从 (荷马的儿子们,荷马的弟子们)倒推 的成因,所作的努力值得嘉许。然而,此类研究也可能走得过远。比如,历史上曾有某位英国学者,此君突发奇想,竟将 倒读为 ,而后者是 (所罗门)的另一种叫法,由此将荷马史诗归属到了一位希伯来国王的名下。应该指出的是,从字面推导含义是西方学者惯用的符合语文学()旨趣的常规做法,即便尝试倒读人名,也算不得十分荒唐,只是由此得出的结论可能与事实不符乃至南辕北辙,这是我们应该予以注意的。荷马若隐若现,他的生活年代充满变数,让人难以准确定位。学者们所能做的,只是依据民间传说,提供并满足于自以为能够自圆其说的设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评估。从特洛伊战争时期(约公元前 前 世纪)到战争结束以后不久,从伊奥尼亚人的大迁徙到公元前世纪中叶或特洛伊战争之后五百年,都被古人设想为荷马生活和从艺的年代。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荷马的在世时间“距今不超过四百年”(历史 ,比较 ),换言之,大约在公元前 年左右,而他的同行修昔底德()则倾向于前推荷马的创作时间,将其定位于特洛伊战争之后,“其间不会有太远的年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荷马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人氏?我们所能找到的“外部”文献资料似乎不能确切回答这个问题。另一个办法是从荷马史诗,亦即从“内部”寻找问题的答案。大量文本事实外国文学名著批评教程表明,荷马不是生活在迈锡尼时期,因此不可能是战争的同时代人。从史诗中众多失真以及充斥着臆想和猜测的表述来看,荷马也不像是一位生活在战争结束后不久的追述者。由此可见,希罗多德的意见或许可资参考。但是,考古发现和对文本的细读表明,希罗多德的推测或许也有追求古旧之虞。伊利亚特()所描述的塑像坐姿,似乎暗示相关诗行的创编年代不太可能早于公元前世纪;以下关于阿伽门农盾牌的细述,似乎表明这是一种公元前世纪以后的兵器;而 以下的讲述更给人“后期”的感觉,因为以大规模齐整编队()持枪阵战的打法有可能盛行于公元前世纪末以后。然而,靠前引起质疑,后推亦需谨慎。著名学者沃尔特布尔克特()将 伊利亚特 的成诗年代推迟到公元前 年的做法,似乎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赞同。荷马史诗自有它的得之于历史和文学传统的古朴,零星出现的后世资证和著名学者的靠后评论,都不能轻易改变这一点。综观“全局”,我们认为,把荷马史诗主体内容的成篇年代定设在公元前世纪中叶或稍后比较适宜,其中 奥德赛 的成诗或许稍迟一些,可能在公元前世纪末或前世纪初。荷马的出生地在哪?这个问题同样不好准确回答。伊利亚特 和 奥德赛 均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公元前至前世纪也没有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任何可以作为信史引证的第一手资料。据说为了确知荷马的出生地和父母是谁,罗马皇帝哈德良()还专门咨询过德尔菲的神谕。在古代,至少有七个城镇竞相宣称为荷马的出生地,并且似乎都有各自的理由。它们是斯慕耳纳(现名伊兹米尔)、罗德斯、科罗丰、萨拉弥斯、基俄斯、阿耳戈斯和雅典。能够成为荷马的乡亲,自然是莫大的荣誉,尤其是在公元前世纪以后,他名望鼎盛,如日中天。但是,荷马的出生地毕竟不可能多达七处,否则我们将很难把他当作一介凡人。希腊文化的传统倾向于把荷马的故乡划定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的伊奥尼亚希腊人的移民区。任何传统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荷马对伯罗奔尼撒的多里斯人所知甚少,表明他不是从小在那片地域土生土长的。此外,伊利亚特 中的某些行段(,)暗示他的构诗位置可能“面向”希腊大陆(或本土),即以小亚细亚沿海为基点。荷马所用的明显带有埃奥利亚方言色彩的伊奥尼亚希腊语,也从一个侧面佐证着他的出生地不在希腊本土或罗德斯等地。再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