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B1301 [德]弗里德里希·迈内克-德国的浩劫(何兆武译文字版商务印书馆2012).pdf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B1301 德弗里德里希·迈内克-德国的浩劫何兆武译,文字版,商务印书馆2012 世界 学术 名著 丛书 B1301 弗里德里希 迈内克 德国 浩劫 兆武译 文字 商务印书馆
Friedrich MeineckeDIE DEUTSCHE KATASTROPHE本书根据赫茨费尔德(Hans Herzfeld)编迈内克全集(斯图加特,克勒出版社1969年版)第八卷第三编323至445页所载德国的浩劫一书的原文译出译序评迈内克及其德国的浩劫一德国的浩劫一书的作者弗里德里希迈内克(Friedrich Meinecke)是当代西方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之一,顾治(G.P.Gooch)称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史学界最令人瞩目的人物;布赖萨赫(Ernst Breisach)也称他是当代德国历史主义的首席代言人。迈内克于1863年10月30日生于萨茨威德尔(Salzwedel),1954年2月6日死于柏林。幼年时,迈内克曾目睹普法战争之后德军入布兰登堡门的凯旋式;以后,他亲身经历了俾斯麦的统一、第二帝国的强盛及其经济的和工人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魏玛共和、第三帝国的兴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德国的残破和分裂。他是少数见证了整整一个世纪德国历史的历史学家之一。迈内克早年是德国历史学派大师德罗伊森(J.B.Droysen,18081884)的入室弟子,出入于这个学派多年。在他早期一系列的历史学著作中,主要包括19世纪初德意志民族反拿破仑侵略的解放战争(Befreiungskrieg)的历史及其领导者之一博因元帅(Feldmarschall vonBoyen)的传记两卷。19011906年他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这时他的研究兴趣转移到政治理论和思想史方面来;19061914年他转任夫赖堡大学教授。这两座莱茵河畔的著名学府,使他有机会长期密切地与天主教会和法国文化相接触,并使他自己原来出身于普鲁士学派的思想越来越多地感染了自由主义的色彩。1914年他转任柏林大学终身教授。1859年德国历史学家西贝尔(Heinrich vonSybel,18171895)创办了有名的历史杂志(Historische Zeitschrift)。这个杂志上继兰克(Leopoldvon Ranke,17951886)的历史政治杂志(Historisch-politische Zeitschrift),成为从兰克以来一系相承的德国历史学派的大本营;西贝尔和特赖奇克(Heinrich von Treitschke,18341893)曾相继担任它的主编,把它作为宣扬德国民族精神的喉舌。1893年,主编职务由迈内克接班,从此他一直担任这个杂志的主编,长达四十年之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在政治上拥护魏玛共和,观点也逐渐转变,对自己以往对国家理性(Staatrson)的信仰发生了动摇。早年他曾信仰第二帝国的统一理想和普鲁士的传统,把国家政权当作是道德理想的体现;但这时,西欧自由主义和法国文化逐渐在他的思想里占有了更重要的地位,他日益强调历史文化的人文价值或人道价值,并谴责权力政治。这时他已经预感到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及其危害性,他察觉到国家理性(这其实是权力政治的别名)中的“恶魔”性因素一旦失控,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他赞同社会民主党的政策,并主张与西方联盟,而不是对西方采取敌对立场;但他仍然维护德国的民族本位文化,而不同意西方化。不久,法西斯当权,强化了思想专政,极力把绝对服从领袖这项原则贯彻到一切学术思想领域里去,历史学自然是首当其冲、在劫难逃。法西斯在思想上强行一致化(Gleichschaltung),当然会遇到根深蒂固的德国传统史学的抵抗;而作为这一传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的迈内克,遂于1935年被解除了德国传统史学重镇历史杂志的主编职务。在法西斯专政时期,迈内克始终坚持自己的反法西斯观点,身心都受到损害。当时,他有许多朋友、同事和学生纷纷流亡国外;但他本人不肯流亡,因为他相信自己留在国内可以为德国人民和德国民族文化的传统更多作一些贡献。他和贝克(Ludwin Beck)将军是好友,对贝克参与1944年反希特勒的密谋是知情的,虽然他并未参加直接行动。早期的迈内克是一个青年兰克派(Jungrankeaner),这一派不同意以经济基础或物质基础来解释人类精神的历史,所以在本质上是一种唯心史观。他和兰普雷喜特(Karl Lamprecht,18561915)两位历史学家之间所进行的那场德国史学史上的有名论战,足以表明他当时的思想立场。他毕生的著作中,有一小部分是属于历史考订或纪事性质的,但大部分则是致力于探讨思想本身的历史的,这些著作背后透露出来的一种基本观点就是:思想或观念才构成为历史的动力。历史学中的“历史主义”(istorismus)一词,历来有着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含义1。迈内克认为在史学史上,是浪漫主义摒弃了古典意义的理性,从而开辟了历史主义的道路的。他本人之作为当代德国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言人,也是在这种意义上。但是同时,由兰克奠基、中间经过德罗伊森、西贝尔和特赖奇克等人发扬光大而在西方史学界占统治地位的这一德国历史主义学派,也终于因法西斯的迫害而使它这位最后的代言人成为这一悠久的学派的鲁灵光殿。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西方史学研究呈现了一次重点转移,从传统的以政治史为史学研究中心,转移到以研究思想文化史为史学研究中心。在这方面,迈内克也是其中代表人之一。这一次重点转移,和他本人前后的思想变化,同样都反映出德国历史学派本身内在的思想危机;相形之下,法西斯的迫害则只是一个外因。事实上,自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德国上层知识分子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或者调和如下三种相互矛盾着的潮流:即(一)日益强烈的、几乎是压倒一切的民族主义的国家理性,(二)随着迅速的工业化而来的、不断在壮大着的工人群众运动,(三)在十八九世纪之际达到其高峰的德国古典文化的传统。对于迈内克,正像对于他同时代的韦伯(Max Weber,18641920)、特罗什(Ernst Troeltsch,18651923)等人一样,他们一方面既眷恋着德国历史文化的传统,一方面又深切感到必须解决迫在眉睫的社会改革与进步的问题,并且同时使这二者还能适应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利益。于是唯一的出路似乎就只有当时的社会民主主义。因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们就转而赞成魏玛共和,实质上是走着一条温和的、保守的改良主义道路。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德国的浩劫这本书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魏玛共和究竟应不应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应该对法西斯的崛起和专政负责?是魏玛共和本身引致了法西斯专政,还是法西斯政权扼杀了魏玛共和?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把这个问题进一步推及于历史,那么人们就可以问:是德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有着某种“恶魔”式的因素,从中就产生了法西斯主义和法西斯政权吗?还是,法西斯对德国历史文化传统完全是一种外来的偶然因素,二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也就是说,并不是德国历史文化传统引致了法西斯,而是法西斯摧残了德国历史文化传统。再进一步,这或许就可以追问到困扰了历来许多历史哲学家和历史科学家的一个问题:即,历史上的重大事变究竟是必然的呢?还是纯属偶然?迈内克对德国的浩劫的答案,采取的是后一种观点。他认为法西斯专政和德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两者毫无瓜葛,法西斯专政对于德国完全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且在本书的结尾,他还深情地寄厚望于德国的古典文化,认为它是一剂医疗劫后创伤的灵丹妙药。从兰克到迈内克的这段近代德国史学思想的主潮,通常被称为历史主义。这种历史主义已不仅仅是一种历史学研究的方法或观点,而且同时还是一种人生哲学、历史哲学和世界观。历史主义,在当时的德国,就意味着要摆脱或者背叛西方两千年来的“自然律”观念的支配或束缚。历史主义者企图以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上各不相同的具体历史经验,来取代认为世界上有着永恒的、绝对的、统一的、唯一的真理那种观念。在这一基本点上,迈内克和特罗什是同调;两位历史学家都认为,一切历史研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进行的,所以就要受到历史现实的制约,而不可能有脱离具体历史条件之外或之上的客观真理或普遍规律。这实际上就取消了普遍的真理或真理的普遍性。于是,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就都只能是特定的、特殊的、个别的、个性化了的存在。此外,并不存在什么普遍性。在迈内克和兰普雷喜特的那场有名论战中,后者是站在实证主义的立场上攻击德国史学思想中的唯心主义传统的。迈内克虽然反对兰普雷喜特的实证主义思想,但同时也表现出他已不完全同意新兰克派的立场,他认为新兰克派在历史研究中标榜客观如实的态度,实际上是在回避道德伦理的和政治的义务。兰克的思想中本来就包含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两个方面。19世纪末的青年兰克派或新兰克派,主要的是继承了兰克的保守主义那一面,可以说他们更靠近于特赖奇克的民族主义倾向;而迈内克则更多地继承了兰克的自由主义那一面,在思想上可以说是更靠近于瑙曼(FriedrichNaumann,18601919)的政治社会路线。如果说迈内克早年曾是一个青年兰克派,那么中年的迈内克由于接受了西方自由主义的影响,就和正统的兰克学派有了分歧,并且由于他的自由主义思想而往往被人列入新康德学派。毫无疑问,在思想路线上,迈内克受到了新康德学派、特别是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18631936)、狄尔泰(WilhelmDilthey,18331911)和韦伯等人的影响。这些新康德学派的代表人物都着意于思想史的研究,而迈内克致力于思想史研究2又特别以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作为19世纪以来的两条主线,这一见解在本书中也有所阐发。这一重视思想史研究的倾向,对于德国乃至整个西方青年一代历史学家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20世纪在西方史学界蔚为大国的法国年鉴派,就曾深受这一德国学派的思想影响,伊格斯(Georg Eggers)乃至认为不考虑德国历史学派的遗产,法国年鉴派就是不可想象的事。尽管年鉴派所谓的“理解”(comprendre)已经超越了他们之前的德国历史学派多少不免拘束于考据观念的那种“理解”(verstehen)的含义。二由兰克奠定的德国历史学派虽然以史料博洽、考据精详而闻名,但并非不讲究理论思维。不过这个学派理论思维的路数是针对黑格尔学派的路数而发的,并且与之背道而驰。黑格尔学派认为历史就是精神通过一系列辩证(黑格尔意义上的辩证)的历程而展开并实现它自己;反之,历史主义学派从兰克到德罗伊森、狄尔泰和迈内克都认为精神并不体现为一个辩证的过程,而是体现为个别化或个性化的形态。这就是说,历史是由许多个别的实体所构成的,每个个别实体的本身都有其内在的、独立的结构和意义,而绝非只是过眼烟云般的流变过程的一个阶段而已。每个个人是个体,每个国家、民族或社会也都是个体,所以他们或它们就都要服从个体化的原则。个体性或个性化的原则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现象,它是一种深刻地植根于现实性之中的观念。迈内克第一部重要的理论性著作世界公民国度和民族国家(Weltbrgertum und Nationalstaat)于1908年问世,书中他对比了自由主义的世界公民(Weltbrger)的理想和黑格尔所宣扬的普鲁士的国家精神,探讨了两者之间的歧异。贯穿着这部书的中心思想是德国历史学派所强调的现实精神性(der realgeistige):即,国家乃是思想之个性化或个体化的体现,而且总的来说,普遍的观念也只能体现于具体的个性之中。显然地,这一历史主义的唯心史观过分强调了思想的功能,亦即观念之作为历史主体的功能,从而无视于盲目的物质力量在历史上所起的巨大作用。它也没有能很好地解释历史上所出现的一幕又一幕的“理性的狡猾”(die List der Vernunft)。而另一方面,德国历史学派也和西方的、尤其是英国的古典自由主义不同,他们认为个人的自由只能是置诸国家的框架之中才有意义。此外,根本就不存在像古典自由主义者所设想的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个人自由。此后的十年中,迈内克曾就这个主题写过二十多篇论文,于1918年结集为普鲁士与德国(Preussen und Deutschland)一书。第一次大战摧毁了迈内克之希望能调和强权与精神这二者的向往,他多年的理想破灭了。大战后不久,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