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4!"56!7!8!!"#$%&!!"#"’(!93:;<=>?!@ABCDEFGH"IJKL$#?;;)@?8前言对教育评价的关注和研究,源于一则故事和一个比喻。故事来自我的博士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靳健教授,他曾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去一所中学听课,授课老师讲的是新闻中的“消息”,介绍了消息的概念、特点、构成要素、写作要求等。老师讲得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学生听得也很认真,快下课时,老师问同学们:“大家都掌握消息了吗?”学生齐声回答:“掌握了。”老师说:“同学们都掌握了,很好,那我们下课。”就在靳老师起身离开之时,他看到了垫在他当时坐的椅子上的一张报纸,心想,既然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消息,那不妨现场测验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于是靳老师拿起那张报纸,从中选取了一则消息,并把这则消息读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给这则消息拟一个主标题,结果同学们拟写的主标题都不是对该消息“主要事实的概括”,而更像记叙文标题或宣传口号,事实上同学们并未像他们回答的那样真正“掌握”了“消息”。比喻来自我的另一位老师———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王鉴,他曾在课堂上给我们打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现在的很多老师,总感觉身后有一条狗在追着咬自己的屁股,只好一个劲地往前赶,很少回过头来看看学生在哪·1·��������:���������儿,而这条“狗”就是“教学任务”。两位老师给我们揭示了教学实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教学评价的缺失,教师只想着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学生的“学情”———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理解得怎么样、遇到了哪些困难等缺乏关注,教师无法获取学生有关学习过程中真实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学失去了针对性,此时的“学生”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或者说此时的学生在教师眼中是“隐身”的,教师关注的是“教学任务”“教学进度”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脱节,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