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2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doc
下载文档

ID:2346348

大小:297.50KB

页数:10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12 浙江省 高考 地理试题 答案
2012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解析 【试卷总评】2012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无论在知识的考察,还是能力的考核方面,都顺应新改革的要求,符合新课改的精神。试卷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到“考试说明”中六大部分内容。主要考查了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特征;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与运用;矿产资源的开发;陆地水资源特点;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等。试题一如既往地关注身边发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材料新颖,以此来考核学生的地理素养,考核学生的材料分析、知识迁移、活学活用等多种地理综合能力,体现了高中新课程学会学习的教育目标。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完成1-2题 1.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增加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以节能减排为引子,考查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环境观。难度较小。 【解题思路】该题的核心是“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化石能源的使用产生二氧化碳,可排除②;提高单位GDP能耗,能耗越多,二氧化碳排放自然随之增大,排除④。 2.据下表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是    第2题表    德班气候资料(测站:29°50′S   31°2′E   海拔5m) 月 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23.5 24.5 23.5 22.0 19.0 16.5 16.5 17.0 19.0 20.0 21.5 22.5 降雨量(mm) 118 128 113 91 59 36 26 39 63 85 121 124   A.  热带雨林气候    B.  热带草原气候   C.  热带季风气候  D.   地中海气候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根据经纬度位置及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与降水对气候类型进行判读,考核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表中标题经纬度位置定位,可确定其位于南半球非洲南部;分析图中数据,最冷月6、7月均温大于15℃,降水主要在夏季,为夏雨型;两者综合得出,该地气候应为热带季风气候。 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完成3-4题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簌,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这是宋朝诗人王禹偁谪居陕西时,描述山村风景时的《村行》。 3.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村行》的评论,哪些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甲:“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嗅觉感受到的景象; 乙:“万壑有声含晚簌”中的“万壑”指的遍布的黄土沟壑; 丙:“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受到的春天景象; 丁:“村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A. 甲乙  B.甲丙   C. 乙丁   D.丙丁 4.下列对地貌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岩石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花岗岩 B. 丹霞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流纹岩 C. 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可溶性的沉积岩 D. 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构成是砂岩 【答案】3、C 4、C 【命题立意】本组题以诗歌《村行》作为材料呈现,主要考查旅游景观的欣赏以及地表形态。第三题难度中等,第四题难度较小。 【解题思路】 据材料可知诗词描述的是陕西山村的景观。“菊初黄”即“菊花已微黄”,包含的是视觉感受到的景象,没有嗅觉,甲错误;“万壑”是描述的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乙正确;荞麦花开应是秋季的景象,丙错误;“似吾乡”是作者由此景想到自己的家乡,引起的自己的思乡情。 第四题中,火山地貌景观应为喷出岩如玄武岩、流纹岩等;丹霞地貌景观是由于沉积岩受流水侵蚀形成,其岩石构成应属沉积岩;球状风化的岩石构成应为花岗岩。 自2011年7月始 ,泰国发生了持续3个多月的洪涝灾害,多个全球知名IT企业在泰国设立的硬盘生产工厂在此灾害中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导致当年硬盘销售价格上涨。完成5~6题。 5.从气候与地形角度看, 泰国的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有 ①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 ②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 ③中南部地势低平,积涝成灾 ④北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6.全球知名IT企业在泰国设立硬盘生产工厂, 主要原因是该国 A 软件产业发达 B 国内市场广阔 C 运输条件优越 D 劳动力价格较低 【答案】5、A 6、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洪涝灾害的成因和产业活动的区位因素,难度较小。考核学生区域定位、读图分析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图中经纬度定位,判断泰国的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根据等高线分布,可判断出该区东南部地势较低。 IT企业在泰国设立硬盘生产工厂,主要是受泰国廉价劳动力的吸引。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7-8题 7.成都某校学生沿线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A. 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 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   C.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   D.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林、草原、荒漠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难度较小 【解题思路】从成都-宝鸡,低纬到高纬,热量条件发生变化;从宝鸡-兰州-酒泉,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发生了变化,总的看,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可判断沿途景观依次是常绿阔叶林、落叶阔林、草原、荒漠。 8.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   ①可利用周围未利用土地   ②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   ③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④能源短缺,需求量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能源资源的开发。难度较小。 【解题思路】区域能源的开发,首先要考虑本区域能源的储藏量。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部,风能资源丰富,瓜州被称为“世界风库”,玉门被称为“风口”。可开发利用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 【知识拓展】酒泉风电基地的风电场场址均位于戈壁荒漠上,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好,交通便利,并且具有风向稳定、风力持续性好、破坏性风速极少的特征,具有连片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基地的良好条件。 因地制宜开发区域能源资源的前提,需要了解区域能源资源的蕴藏量、品质、种类与其他矿产资源的组合状况、区位条件及交通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决定着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  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为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以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曲线示意图”。完成9-10题 9.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 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 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 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10.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 交通状况   B.  产业结构   C. 人口政策  D. 自然环境 【答案】9、A 10、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及人口迁移的原因。 考核学生信息获取和读图分析的能力。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Ⅰ阶段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为负值,反映了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费城、华盛顿、波士顿的人口增长率进一步降低,这代表三个城市在Ⅲ阶段中心城区人口进一步减少。Ⅳ阶段后,费城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增长率升高,但仍城负增长,中心城区人口仍在减少。因此9题选A。 当前,导致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除费城和巴尔的摩外,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都有所增加,主导因素应是产业结构的变化。 11.地表点Q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差为α,其正午太阳高度为H。若H等于α,则Q点的纬度变化范围是   A. 21.5°至68.5 ° B. 11.5°至68.5°   C. 21.5°至78.5 ° D. 11.5°至45°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与计算。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 利用公式推导法: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90°-∣Φ-δ∣  其中 Φ为当地地理纬度,δ在当地冬半年取“-”,当地夏半年取“+”。 依据题意可知(1)、地表点Q的地理纬度为Φ;(2)、∣Φ-δ∣=a;(3)、H= a  →a=90°- a  →a=45° =∣Φ-δ∣  δ€〔0°,23.5°〕  Φ€〔0°,90°〕 ∣Φ-δ∣=45° 去掉绝对值符号 Φ-δ=±45° ①Φ-δ=-45°      ∵δ€〔0°,23.5°〕Φ€〔0°,90°〕 ∴Φ=δ-45°<0°舍去 ②Φ-δ=45° Φ =45°+δ   Ⅰ、夏半年时 Φ =45°+δ  ∵δ€〔0°,23.5°〕  ∴Φ1€〔45°,68.5°〕   Ⅱ、冬半年时 Φ =45°-δ  ∵δ€〔0°,23.5°〕  ∴Φ2€〔21.5°,45°〕    综上:Φ€Φ1∪Φ2  即Φ€〔21.5°,68.5°〕选A. 第Ⅱ卷 选择题部分 36.(30分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主要的铁矿石生产国和出口国。图1为澳大利亚部分区域示意图,图2为该国铁矿石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构成图,图3为图1中①—③三地的气候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地的地理分布,评价其铁矿石出口的优越条件。(10分) (2)说明①、③两地的多雨季节并分析原因。(10分) (3)比较②地和③地水资源的异同点。(10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区域资源的分布,区位条件分析;气候特征的判读、描述与成因分析;考核学生区域比较分析、读图分析、信息获取与整理的能力。 【答案】 (1) 地理分布:生产地在澳大利亚洲的中西部;主要出口为东亚。 优越条件:铁矿资源丰富,分布集中;矿山接近大型矿石输出港;距离东亚市场较近。 (2) ①地夏季降水集中;③地冬季降水集中 ①地夏季从亚洲吹来的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后转向为西北季风,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为其带来降水;③地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风,降水较多。 (3) 相同点:②③两地都有丰富的地下水 不同点:②地水资源总量比③地少,终年缺乏地表水;③地地表水较丰富,集中在冬季。 37. (26分)根据图文材料(图1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