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翻译学理论与应用_邢嘉锋编著.pdf
下载文档

ID:2345313

大小:6.85MB

页数:18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认知翻译学 理论与应用_邢嘉锋编著 认知 翻译 理论 应用 邢嘉锋 编著
书书书书书书图书在版编目()数据认知翻译学:理论与应用 邢嘉锋编著.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认.邢.认知语言学 翻译学.中国版本图书馆 数据核字()第 号书名:认知翻译学:理论与应用编 著 者:邢嘉锋责任编辑:沈琴装帧设计:刘 俊出版发行:苏州大学出版社()社址:苏州市十梓街 号邮编:网址:.邮箱:.印装:虎彩印艺股份有限公司邮购热线:-销售热线:-开本:印张:字数:千版次:年 月第 版印次:年 月第 次印刷书号:-定价:.元凡购本社图书发现印装错误,请与本社联系调换。服务热线:-前 言从译作到译者、从成品到过程的转向,译者的翻译认知心理过程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翻译过程研究是描写性翻译研究的三大取向之一,涉及译者的心理活动,而翻译过程中译者大脑这个“黑匣子”的活动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问题。因此,翻译过程研究的进展相对来说比较缓慢。为了研究译者的心理过程和译者大脑的运作过程,研究者将认知科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引入翻译研究,这为翻译过程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模型,也为翻译过程实证研究提供了更为可靠和更具可操作性的数据收集方法。翻译学与认知科学的结合促成了翻译认知研究或称认知翻译学()这 一 交 叉 学 科 的 诞 生。根 据 和 所做的论述,从认知角度研究翻译将成为翻译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近年来,国内外翻译认知研究蓬勃发展,取得了较为瞩目的研究成果。(邓志辉 ),.,-,.,等发表了有影响的专著或论文。王寅、王斌、肖坤学、谭业升、卢卫中、王福祥、颜林海、金胜昔、林正军等从不同角度对认知翻译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丰硕。可以说,认知翻译学的研究呈现出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本书对认知翻译学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全书由五认知翻译学:理论与应用章组成。第一章为概述。重点从翻译研究的传统、翻译研究的发展和传统翻译观的不足之处等方面对翻译研究与认知的渊源进行了论述,指出在跨学科背景下翻译研究开始认知转向。第二章梳理了认知翻译学的理论基础。指出认知翻译学以认知语用学(关联理论、顺应论)、认知语言学(含认知语义的隐喻、转喻、范畴化,认知语法的识解、突显原则与原型理论、认知参照点)、构式语法等为理论基础。本章还对翻译认知研究中的信息加工范式进行了分析。第三章探究了认知翻译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翻译学借助语言学、文论、哲学理论等不断丰富自身,建构了多种翻译理论,近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迅猛发展,翻译研究又有了新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本章从实证主义范式、自然主义范式和量化、质性研究方法几个方面探索翻译学的研究方法。第四章是认知翻译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从翻译批评、生态翻译学、认知翻译学对翻译教学的启示三个方面对认知翻译学的实践状况进行了总结。越来越多的翻译批评研究开始重视对译者主体的考察,即从认知角度进行翻译批评。认知翻译学对翻译能力培养、翻译教学的课堂方式选择和教材的编写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五章是结语。本章主要对认知翻译研究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并从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三方面对认知翻译学研究进行了展望。国内认知翻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在本书编著过程中,本人得到了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严敏芬教授的鼓励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本书还得到了江南大学校级重点项目的资助。本书的出版前 言亦得到了此项目的经费支持。此外,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使已过不惑之年的我能够全心地投入本书的编写工作。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大量书刊和业界的研究成果,在此谨向各方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纰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予以指正。邢嘉锋 年夏于江南大学小蠡湖畔目 录第一章概述 .翻译研究与认知的渊源.翻译研究的传统.翻译研究的发展.传统翻译观的不足.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认知和翻译的关联 .认知翻译学的产生 .认知翻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认知翻译学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认知翻译学:理论 .理解认知翻译学 .认知翻译学的定义 .认知翻译学的本质 .认知翻译学理论取向 .认知翻译与语用学理论 .认知翻译与认知语言学 认知翻译学:理论与应用.认知翻译与信息加工 .翻译的认知模型 .三重互动体验 .视源语作品和译语作品为复杂构式 .翻译认知加工 .翻译认知加工单位 .翻译认知加工步骤 第三章认知翻译学:范式与方法 .认知翻译学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范式 .自然主义范式 .认知翻译学研究方法 .量化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 第四章认知翻译学研究:应用 .认知翻译学视野下的翻译批评 .认知翻译批评三要素 .认知翻译批评五步模式 .生态翻译学 .生态学范式与认知翻译学研究 .生态学认知翻译学研究方法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意义 .认知翻译学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目 录.认知翻译学和翻译教学 .翻译能力: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 .当前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缺失 .译者的翻译能力和认知活动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认知翻译学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第五章结语 .认知翻译学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认知翻译学研究的优势 .认知翻译学研究的不足 .认知翻译学研究的展望 .研究理论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认知翻译学:理论与应用图表(图)图 .关于认知翻译的文章发表年份分布 图 .关于认知翻译的各种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情况 图 .关于认知翻译的文章发表学科分布 图 .翻译过程中的认知 图 .认知翻译观 图 .顺应论对翻译活动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图 .认知参照点模型 图 .认知翻译模式 图 .霍尔姆斯的翻译研究基本图示 图 .认知翻译批评的功能模式 图 .以认知翻译学为指导的动态教学模式 图表(表)表 .认知主体的个体属性和社会属性 表 .翻译过程中的 表 .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 第一章 概述第 一 章概述.翻译研究与认知的渊源1.1.1翻译研究的传统翻译是人类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对我国的学者而言,尤其要注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季羡林先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就是翻译。”(许钧 )毫无疑问,人类的进步,离不开译者积极的翻译实践。而翻译研究较之于翻译实践,其意义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翻译理论研究和探讨翻译固有的内在规律,发现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研究翻译理论,可为翻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供某些解决的办法。换言之,翻译理论的可贵之处在于能用来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翻译研究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理查兹()曾说过,翻译很可能是宇宙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最复杂的一类活动。它的复杂性必然对我们的研究构成挑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断地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并且有所创新。认知翻译学:理论与应用然而,长期以来,译论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这并不说明翻译没有理论研究的必要,刘宓庆在 当代翻译理论一书的 绪论中阐述了译论的三个职能:认知职能,也就是翻译理论的启蒙作用;执行职能,也就是翻译的能动性和实践性;校正职能,也就是翻译理论的规范性和指导性。(刘宓庆 :)这些观点在为翻译理论正名的同时,也为翻译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1.1.2 翻译研究的发展语言是人类沟通思想、交流文化的工具。综观整个人类历史,语言的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无论是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内,还是在众多的国家或民族间,只要语言文字不同,就离不开翻译。翻译的历史,从人类使用不同语言进行交流的那一天就开始了。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具有悠久的翻译历史。季羡林曾言:“无论是从历史的长短来看,还是从翻译作品的数量来看,以及从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来看,中国都是世界之 最。”(季羡林 :)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基本上与翻译史相对应。王宏印将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肇始阶段、古典阶段、玄思阶段、直觉阶段。(王宏印 :)如果按照中国文化的社会历史分期,又可分为古代部分、近现代部分、当代部分。其中,古代部分对应于肇始阶段,近现代部分对应于古典阶段和玄思阶段,而当代部分则对应于直觉阶段。始于东汉止于宋朝的佛经翻译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翻译高潮。这一时期,以佛经翻译实践为依托,以译经序言为主要形态,形成了关于佛经翻译的初步的理论探讨,被称为中国传统译论发展的肇始阶段。(王宏印 )其中最重要的译论包括:支谦的 法句经序,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鸠摩罗什的“西方辞体”论,慧远的“厥中”论,彦琮的“八备”说,玄奘的“五不翻”,赞宁的“六例”,等等。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理论虽然语焉不详,第一章 概述条目众多,但基本涵盖了翻译的方方面面,涉及本体论、主体论、文本论、方法论等诸多问题。而且,从一开始这些译论就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与我国传统文论息息相通,为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划定了方向。晚清时期,面对西方各色思想文化潮流的涌入,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救国保种,开始了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历尽艰辛的征程。在这样一个双向流动的历史进程中,翻译活动日益频繁,翻译理论的探索也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这一阶段被称为中国传统译论发展的古典阶段。该阶段“以借鉴中国传统修辞写作理论和西方语言学理论为主体,试图找到和建立中国译论的基本思路”(王宏印 :)。这一阶段虽然“理论化和操作化倾向均较前为甚,有制订翻译规则之企图”(王宏印 :),可仍是对前阶段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是严复基于传统写作理论的“信、达、雅”三字诀。严复在 天演论译例言中写道:“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罗新璋,陈应年 :)“信、达、雅”在作为“译事楷模”的同时亦是“文章正轨”。由此可见,严复确实是用传统文论来论述翻译,把翻译当作“文章”来经营的,尤其是“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明确宣示了翻译是要作传世之文。到了民国时期,文坛和译坛人才辈出,这是我国译论取得较大进步的时代。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特征是“以借鉴哲学原理介入翻译理论的研究,或者把翻译问题哲学化,以求解决翻译是否可能的问题,企图建立翻译的哲学基础”(王宏印 :)。这一阶段因此也被称为中国传统译论发展的玄思阶段。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包括胡以鲁、容挺公、章士钊和朱自清关于译名“音译”和“义译”问题的论争,贺麟关于翻译可能性的论证,以及金岳霖论“译意”与“译味”。他们主要围绕翻译是否可能或可译性问题进行哲学化思辨,论题并没有认知翻译学:理论与应用超出传统文论范畴。例如,贺麟曾针对“言意之辨”的传统思维模式进行反驳。他认为:“言虽不能尽意,言却可以表意。文虽不能尽道,文却可以载道。盖言为心之声,亦即言为意之形。意与言或道与文是体与用、一与多的关系。言所以宣意,文所以载道。意与言,道与文之间是一种体用合一,而不可分的关系。故意之真妄,道之深浅,皆可于表达此意与道的语言文字中验之。”(罗新璋,陈应年 :)传统译论发展到当代,其显著特征是译论与国学密切结合,不仅从传统文论入手论翻译,更从国学各方面论述翻译。王宏印称这一阶段为直觉阶段,认为“(该阶段)以回归中国传统文艺学的直觉思维方法为理论源泉和思辨特征,尤其注重借鉴语源学资料和关注语言问题,名义上试图融合东西之学,实际上乃是回归国学的根本”(王宏印 :)。笔者认为“回归”二字或许不恰当,传统译论的发展一脉相承,一直以来并未跳出国学范畴,只是这一阶段在论及意境、形神、风格等问题时,将国学的“诗论”“画论”“书论”等移植到翻译理论构建中,其核心仍是围绕翻译转换问题,把标准和方法融为一体,且侧重于文学翻译本质的讨论。该阶段最重要的理论包括钱锺书的“化境”说和傅雷的“神似”说。以傅雷的“神似”说为例。傅雷早年曾在巴黎大学专攻艺术理论,在绘画艺术方面颇有造诣。当他作为翻译家论及翻译时,以“画论”述翻译,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观点。他在 高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