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第39卷第6期Vol.39No.62022年12月Dec.,2022身份文化的记忆书写与“再现”的集体反思—《一个欧洲人的悖论》的询问王铮(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19)尼古拉•克里蒙托维奇的《一个欧洲人的悖论》[1]的主人公约瑟夫是个具有复杂身份经历与多元文化背景的欧洲人,作者借主人公的“欧洲”视角,以回忆的方式“再现”了对于俄罗斯的考量。巴辛斯基评价克里蒙托维奇“是苏联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带有那个年代才有的心理和世界观‘胎记’”①,而《一个欧洲人的悖论》带有的“胎记”则是整个俄罗斯记忆中不可磨灭的部分。在克里蒙托维奇的创作中,“忘却与记录的记忆”是突出的主题,这不仅是俄罗斯民族记忆的内部逻辑的统一来源,也是俄罗斯人民自身身份认同、身份定位的聚焦之处。小说对接受多元文化的约瑟夫和具有多元思想的俄罗斯的平行处理,使“记忆的双轨寻找”在“现在”理性的反思意识下,更好地再现了记忆的意义价值。正如哈布瓦赫认为的,回忆并不是取回一样的东西,而是在不同的现实条件下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创造”凭借的是“自我”的身体经历。[2]因此,讨论回忆或记忆主题势必要回到“再现”主体的经历与身份建构的关系上。一、“再现”的延迟与“公私域”边界模糊我们相信自己过去的身份已经建构完成,但是社会却时不时地要求我们在思想中再现自己以前生活中的事件,而且还要自己去加工、润色:削减、删除或完善。约瑟夫期盼着“保摘要:尼古拉•克里蒙托维奇的《一个欧洲人的悖论》借小说主人公约瑟夫的记忆,“再现”了人们在“现在”理性的支配下对于过去自我身份归属的摇摆失衡问题。文章以记忆危机的焦虑与身份“定位”为研究的切入点,明确公私域边界模糊引发的认同焦虑。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面对怀疑情绪的不确定性与无助感,在个体与集体的归属关系中探讨真正动摇个人身份的认同模式。在小说作品的层面上梳理“现在”理性与“经验性”记忆传统的对立,找寻身份认同散失下的集体意义。最终得出只有通过“再现”,人们才能对“现在”产生个人的身份约束力,并对未来有着新的预期希望的结论。关键词:《一个欧洲人的悖论》;尼古拉•克里蒙托维奇;记忆;再现;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931(2022)06-0092-07收稿日期:2021-12-27基金项目: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2021SS012)作者简介:王铮(1995—),男,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