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3教学论坛TeachingForum马宝珠跨越文化的经典:《玫瑰玫瑰我爱你》英语译配歌词赏析性翻译。对于歌曲译配的研究,西方学界的研究者大多喜欢援引“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其中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即“目标文本的形式应当首先由功能即目标文本在目标语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②。换言之,“目的决定方法”③。弗兰佐恩(Franzon)认为歌曲为特定的目的而翻译,歌词应搭配既有音乐的功能,由此阐明歌曲的三种属性是音乐、歌词与表演,而音乐的三种属性是旋律、和声、想象的意义。依据其相关性,构建出歌曲翻译的五种选择,最为常见的是第五种“使译文适合原来的音乐”④。学者张志强建议分别借鉴刘重德的“信、达、切”和许渊冲的“形、音、意”三美诗歌翻译原则;翻译方法方面,他从卞之琳、王佐良的“以诗译诗”得到启发,提出“以歌译歌”的主张⑤。在我国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歌曲翻译理论的入门著作《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中,薛范先生从认识论出发,认为歌曲译配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20世纪以来,数以万计的外国歌曲被译介到我国,其中不少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对我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被译介输出的中国歌曲则是寥若晨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茉莉花》《义勇军进行曲》等,《玫瑰玫瑰我爱你》更曾在美国红极一时,这些给世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功译配作品值得我们深究和学习。本文尝试从文学文体学视角,根据薛范先生的歌曲译配原则来说明该歌曲广泛传播的原因。一、文学文体学与歌曲译配歌曲《玫瑰玫瑰我爱你》的英文翻译版《Rose,RoseILoveYou》,准确地应叫“歌曲译配”,即“把原词用诗的形式翻译出来,并且与原曲的节奏、旋律等相吻合,即配上曲子可以演唱”①,而大家常说的“歌曲翻译”是宽泛的说法。歌曲中的歌词翻译,属于文学ACross-culturalClassic:AppreciationoftheTranslatedEnglishLyricsofRose,RoseILoveYou202211第11期ArtofSinging44一种“二度创造”⑥。文学文体学主要是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语言信息分析来阐释和评论文学文本。文学文体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特点,它最关心的是文学语言的运用技巧,致力于对文学文本意义的解读和对其美学价值的赏析⑦,从而找出作者“语言运用后面的艺术效果”⑧。近年来,文学文体学逐渐被引入翻译研究中,在歌曲译配方面则很少涉用。本文借鉴了文学文体学理论,将其运用到歌曲译配赏析中,探讨歌曲《玫瑰玫瑰我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