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孔荀之间———以清华简《命训》及《逸周书》三《训》为中心梁涛[摘要]清华简《命训》的发现,以及《逸周书》前三篇《度训》《命训》《常训》重获关注,为了解孔荀之间儒学的变动提供了重要材料。《逸周书》编订于子夏学派之手,反映了孔门主外派的思想。由于从《逸周书》三《训》到荀子经历了从神学天到义理天的转变,故荀子的天命论与三《训》有较大差别,但其礼法论、人性论均受到三《训》的影响,在关注制度、礼义的建构方面,二者是一致的,代表了儒家的外王学。以往学界仅关注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思想谱系是不全面的,今天还需研究孔子—子夏—子弓—荀子的思想发展,如此方可对先秦儒学有整全的了解,建构起完整的儒学思想谱系。[关键词]孔荀;清华简《命训》;《逸周书》;三《训》;主外派二十多年前,庞朴先生在其影响广泛的《孔孟之间》一文中指出:大思想家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提出的问题异常深刻,思人之所不敢思,发人之所未曾发,而且往往也由于他涉及的问题异常广泛,触及人类知识的许许多多、方方面面。他所达到的思想上的深度与广度,标志着那个时代所可能到达的深度与广度,非一般人之力所能及。所以,一位大思想家一旦故去,他的弟子们,纵以恪守师说为务,其实所能做到的,往往是各守一说,各执一端,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像粉碎了的玉璧一样,分崩离析以去。历史越是靠前,情况越是如此。①如果说当年郭店竹简的出土,因为涉及子思遗籍,因而较多反映了孔孟之间儒学发展的话,那么清华简《命训》的发现,则使《逸周书》尤其是其前三篇《度训》《命训》《常训》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解孔荀之间儒学的变动提供了重要材料,这同样是先秦儒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一、孔门后学的分化及子夏西河学派诚如庞朴先生所言,学派的分化往往与其创始人思想的复杂性尤其是思想内部的矛盾有关。孔子创立儒学,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仁与礼。他一方面以仁释礼,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希望通过仁为礼注入新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又以礼成仁,希望复—77—①作者:梁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liangtao1965@163.com。*本文为“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出土文献与荀子哲学思想研究”(G3620)阶段性研究成果。庞朴:《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5)。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