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的工作中也存在“三个和尚没水喝”写材料的工作中也存在“三个和尚没水喝”不知道大家在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写一个稿子,一个人可能加班加点2两天能完成,多人分工之后,也是加班加点,但三四天也没能完成,而且总体质量不过关,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写稿中的“三个和尚没水喝”,或许还可以用当下的那个热门词——“内卷”。一个实例某政府政策研究室A君,他承担了撰写政府月度工作总结的任务,每次他都需要加班加点2天才能完成。后来,在领导安排下,让B、C、D君和A君一起四个人分担这项任务。原本设想,A君已经摸清了写作流程,人数扩充后肯定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但实际效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效率和质量反而双双下降。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看四人写作小组内的博弈:组内博弈,各有想法(1)经验最丰富的A君还是想坚持原来自己做的方式,其他三人根据A君的安排提供协助即可。(2)B君认为,A君负责分工,由B、C、D三个人一起完成初稿后交由A君最后修改定稿。(3)C君认为,既然A君已经清楚了路子,每个月主要内容差异不大,就是更新一下数据,所以就不用那么麻烦了,直接把稿子框架固定下来往里填充数据即可。(4)D君认为,由A君负责分工,初稿由四个人一起完成,A君最后统稿修改。博弈结果,殊途同归?每个人的建议出发点都是好的,都为了多快好省的完成工作,但事实上,效果并不理想。(1)A君的建议不大被其他三人接受,因为如果照A君要求,三个人多少会有打下手的感觉,但是他们和A君都是平级,A君也不是领导,协调起来会出现不少困难。(2)B君认可A君的分工和对材料的整体把握,但在准备初稿的过程中,A君不参与,有些内容取舍就不好把握,如果边写边问A君的意见,显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不问直接写,那么最终形成的初稿很可能少了A君想要的内容或者多了A君不想要的内容,在最后组稿的时候,A君很可能要回过头去重新找看原始的资料,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3)C君的建议是首先被在实践中运用的,但是拿出来的稿子第一次就被领导否定了。因为领导一看,大部分框架以及措辞和之前没什么变化,就认为是随便抄上一个月的总结。即便四个人也作出解释,数据以及具体表述都有所变化,但是给领导的实际感觉就是看上去和上个月的总结区别不大。最后领导提出要求,不能这么弄,就像以前A君弄的那样,即便每个月的内容确实有不少相同之处,但还是要有一定变化。(4)D君也认可A君的分工和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并且A君也能在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