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文物研究圣旨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起源可追溯到商周,但直到秦统一六国后,圣旨才有了标准称谓——制、诏、诰、敕4种形式,并一直沿用到清代。《钦定大清会典》卷二载:“凡朝廷德音下逮,宣示百官曰制;布告天下曰诏;昭垂训行曰诰;申明职守曰敕。”[1]《清会典事例》卷十五载:“凡大典礼宣示百僚,则有制辞;大政事布告臣民,垂示彝宪,则有诏、有诰;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诰命;敕封外藩、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者曰敕命;谕诰外藩,及外任官坐名敕、传敕曰敕谕。”[2]圣旨形制因朝代而异,明朝圣旨自成一格。明太祖朱元璋首创“奉天承运皇帝”为卷首,用以显示帝王的无上王权。整幅圣旨只用一种汉文的文书来书写,与清朝满汉文共用有着明显的不同。明朝常见圣旨为诰命与敕命,诰命是授予一品至五品官员,材质为彩色丝料,按照官员品级的高低,有七色、五色、三色之分;敕命是授予六至九品官员,材质为纯白绫。圣旨内容多为官品职衔、事迹及推封家人等。《明隆庆六年裴应章升授圣旨》是迄今为止福建省三明市发现的第一幅明代圣旨,填补了该地区明代圣旨的空白,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基于多种原因,此幅圣旨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入藏清流县公安局,保存至今。一、圣旨概述《明隆庆六年裴应章升授圣旨》(下文简称“升授圣旨”)是一幅敕命文书,白绫,呈浅黄赭色,纵191、横30.5厘米(图一)。卷首织字篆书“奉天敕命”四字,字的左右盘绕升降龙纹(图二)。正文墨书楷体,直行左读26行,满行12字,共226字。以“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开头,后接叙册文,内容为明神宗登基恩荣群臣,升授裴应章散阶为征仕郎并推封其妻曾氏为孺人。册文两段之间钤“敕命之宝”朱色方印,长、宽各11.5厘米,印章上题款就职经历(图三)。尾部钤“敕命之《明隆庆六年裴应章升授圣旨》考释◎李昭梅(三明市博物馆福建三明365000)摘要:福建清流发现《明隆庆六年裴应章升授圣旨》,距今已有450余年历史。这是迄今为止三明市发现的第一幅明代圣旨,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圣旨上记载的是明晚期名臣裴应章任职初期升授散官、册封家室的内容。作为文官诰敕制度的物质凭证,圣旨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形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关键词:明代;裴应章;圣旨;诰敕422022年·第4期宝”“广运之宝”两方朱色方印,其中“敕命之宝”上落款颁旨时间,“广运之宝”下有织字篆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