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之再见怪兽》:中国文化经典的多维重构与符号杂糅常保青陈海燕(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39)[摘要]作为首部《山海经》题材的国产动画电影,《山海经之再见怪兽》根植于传统美学精神,致力于构建具有东方美学意蕴的山海世界,在角色设定、情节构思和场景构建上还原神话原型,并融入现代审美进行多维重构,聚焦当下社会问题,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新国风”之路。但影片在中华文化的动画影像书写与创新表达上仍有不足,主要表现为强行糅合多种角色形象搭建山海世界、随意镶嵌传统文化元素、以“致敬经典”的名义堆砌喜剧元素等符号杂糅问题。[关键词]《山海经之再见怪兽》;动画电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型重构;符号杂糅[课题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资助项目“融媒环境下国产动画电影对神话资源的大众化重构研究”(项目编号:2022DFWH018)。作为一部收录众多中国上古神话故事的先秦典籍,《山海经》以瑰玮佹诞的想象与浪漫恣肆的笔触尽情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神奇想象与英雄情怀,其瑰丽的神话传说和诡谲的神怪形象为新时代的网络文艺提供了取用不竭的创作灵感,传统经典也得以在数字媒介环境中重焕光彩、熠熠生辉。近年多部神话题材国产电影中,各种取材于《山海经》的怪兽时有登场,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中的妖王混沌,《大鱼海棠》(2016)中的句芒、祝融、辱收、后土、嫘祖等,《小门神》(2016)中的门神神荼、郁垒,《风语咒》(2018)中的饕餮等。2022年暑期档热播影片《山海经之再见怪兽》(以下简称《再见怪兽》)则完全立足《山海经》中的神话原型,结合当代审美及时代精神进行多维重构,糅合多种经典文化符号,构建出一个充满东方神韵的奇观“山海世界”,作为首部《山海经》题材国产动画电影,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上颇有开创之功,也再次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审美价值以及长盛不衰的市场热度。一、多维重构:《山海经》神话原型的影像创新《再见怪兽》中的角色设计源于《山海经》中的人物原型,“原型是先验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生就存在于人的观念里的一种形式”[1]。原型存在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当中,是一个群体精神信仰的外化表现,具有符号传承性、审美共识性。《再见怪兽》在角色设定、情节构思和场景构建上对神话原型进行多维重构,既根植于传统美学精神,契合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需求,同时又致力于表现当代社会思潮,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