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好记者讲好故事心得体会多篇由会员“小伙计〞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因为我们的报道,整个河南、整个中国都在传颂他的故事。当载着他骨灰的灵车缓缓驶近家乡时,数万人打着“英雄一路走好〞的横幅走上街头,迎接英雄回家。共同阅读好记者讲好故事心得体会5篇精选大全,请您阅读。好记者讲好故事心得体会1今年8月底,我从太平洋一艘名叫“海洋六号〞的科考船出海归来。这艘船上的中国地质人,常年在国际公海进行资源调查,为国家探寻海底矿藏。起航没几天,大海就变得喜怒无常。七八级风,浪高4米,我感觉头晕目眩。船长蓝明华摇摇晃晃在四处排查隐患,他叮嘱我最好回屋躺着。层层巨浪疯狂地拍打着窗户,凌晨1点多,船要翻了似的发出坍塌般轰鸣,瞬间就把我从床上狠狠地甩了下来。蓝明华冲进驾驶台发出一连串指令:“艄向过左30度。船速降3节……〞他跟我说,“海洋六号〞摇到30度就可能翻船,一个横浪过来,船摇到了20多度,好险。就这样,“海洋六号〞带着深海找矿的国家使命,与一个个台风擦肩而过。海况一好转,大家就得忙着把上百件高精尖设备送到海底去采样。科考队员王俊珠拿给我一件救生衣穿,他说,甲板湿滑,设备多绳索。如果不小心套住脚或被摇晃的仪器撞到,都会容易落水。果然,就在送设备下水时,他一转身不小心碰伤了腿,但只是咧了咧嘴,就跳上1米多高的取样箱去挂钩了。还有一次,一台操作机器突然失灵,千米长的钢缆紧贴船尾,一旦卡住螺旋桨,整条船的人员和物资都有危险。抢修小组一头扎进40多度的机舱连续5小时排险,电机员说,这已经是今年第20次了,时间最长的一次是连续9小时抢险。就在这种压力下,科考队员们24小时不间断地测深海、采样品、做实验。“海洋六号〞也有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7月中旬,“蛟龙〞号来到附近海域准备下潜,希望“海洋六号〞协助测量深海数据,首席科学家刘方兰当即安排并全程跟踪测量。他告诉第2页共7页我,当年“蛟龙〞号下潜7000米刷新世界纪录让全国振奋,但很少有人知道是“海洋六号〞连续两年提供技术支撑。那时,“海洋六号〞连续4个晚上穿越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最终测出地球最深点应该是10923米。我问他,为什么不用国外最新数据,还要反复去测4遍。他说:“这就是科学,追求精准,我们要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如今“海洋六号〞再次协助“蛟龙〞下潜,刘方兰把数据传送过去,收到对方的邮件说:“‘海六’为‘蛟龙’保驾护航,默默奉献,深潜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