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把栏杆拍遍》读后感.docx
下载文档

ID:2026352

大小:22.27KB

页数: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把栏杆拍遍 2023 栏杆 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五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以下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历史名人,有铁甲烈马,以武起家又以文为业的大词人辛弃疾;有被皇家发配边荒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那么徐;有以文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直面人生的瞿秋白…… 对林那么徐的描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说他是一位功臣,又为何同时说他是罪人。 在禁烟斗争中,林那么徐倾尽全力销烟,并下了“假设鸦x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决心。但皇帝却在他上任一年半后又将他革职到镇海,此后又被贬至伊犁。在大臣王鼎的保举下方得“戴罪治水〞,他又一次尽心尽力,但当治水完毕,所有人都得到奖赏,唯独林那么徐得到“仍往伊犁〞的谕旨,他就是在一次次打击下被赶出关外的。 但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林那么徐在西行途中,群众都到他住处慰问,并送鞋、送伞……将他住处围得可谓水泄不通。开封知府邹鸣鹤公开宣示:“有人能救林那么徐酬万金。〞途中,官吏、百姓都争相迎送,为他减轻痛苦。 林那么徐就像被皇帝甩出的砖头,但这块砖还未落地就被下层官吏和民众轻轻接住,并以身相护,安放在他们中间。 但恶劣环境的折磨让林那么徐吃了许多苦,他“体气衰颓,常患感冒,“、〞作字不能过二百,看书不能及三十行。而让一个博学而有思想的人、曾有作为的人、一个有大志于未来的人脱离战场,这种寂寞,常人难以体会。但林那么徐却没有被压垮,相反,他却在恶劣的环境中用自身的意志和才能改选了环境,在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他还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将哈密土王所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农民耕种。林那么徐在如此困境中仍为民着想,多好的官吏。 “一个爱国臣子和封建君王的本质区别是,前者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后者爱自己的权位,以天下为己有。〞林那么徐是爱民的,并一直为国效力,定是一个爱国臣子,我认为他不是罪人,是功臣、是伟人。 漫漫黄沙、大雪纷飞,荒芜大地……这些林那么徐用他的意志扛过;痛苦、寂寞、黑暗,他默默忍受。常人难以想象有困难,这位令人敬重的老爷子却毫不畏惧。 我被这位民族英雄深深打动,他能为民族、为人民,置个人安危于不成。他的智慧与勇气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事迹也被编入教科书,影响着代代学子。 作者梁衡更是亲自探访林那么徐所到之处,去感受他的伟大。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同困难斗争,更上一层楼。 二他,悲壮的让人荡气回肠;他,执著的让人心痛不已。 他,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他,一位拍遍栏杆的沙场英雄...... ------题记 万千感慨万千愁,一路风雨一路歌。翻开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其中有一篇文章题目也是把栏杆拍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就是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开始了解这位马背上的大词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那是怎样一种场面。杀声震天,鼓声激荡,刀枪剑戟,金戈铁马......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旌旗蔽日、尘沙飞扬的战争年代。敌阵前的他如展翅高飞、搏击长空的雄鹰,怀揣着无比坚决的理想,在刀光剑影中奋勇嘶杀的酣畅情景......然而,天不遂人愿,如今的他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声,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的抑郁和愤懑。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这是作家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也是辛弃疾一生的鲜明写照。梁衡以八首辛词,勾勒出了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而终的不同寻常的史上第一人。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只能借助笔走龙蛇,泪洒宣纸,蘸着血和泪涂抹成一首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辛词。“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心里明白,哪怕将栏杆拍遍,也改变不了国家现状。只能望眼欲穿,大声疾呼。那肚肠寸断的悲愤回荡在天地中,那豪迈不羁的诗魂飘荡人世间。 有人这样赞美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的成名,“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乱,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梁衡说。“苏轼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而“真正诗人只有被政治所挤压、扭曲、锤炼时才能得到感悟,才能因此而燃烧、炸响、振聋发聩〞。 一遍一遍品咂,一遍一遍回味,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使我爱不释手。合上书时,夕阳如醉。晚风吹拂。“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将当之无愧,永垂不朽。~ 三最初对于稼轩的认识是在小学的课本里读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那时对他的印象只是停留在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罢了。而第二次是在中学课本上,从老师的介绍中得知他生平资料的一点皮毛,前两次都在课本上遇见他的,而今天却是在一张充满了平凡气息的纸上再次与他对话。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一个题目,让人眼前浮出一片景象:一个政途不顺的词人在一排安静的栏杆前轻轻拍过,心情是复杂的。他想建功立业想让自己的满腔热血注入到国家开展的坛子中。但是梦想有时虽然离现实很近很近,就是中间隔着一堵墙罢了。南宋的皇帝没有练就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以至于老是看见一些像浮藻之类的东西,而终不知那从淤泥中破水而出的荷花才是真正值得欣赏。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朵荷花并没有因为无人欣赏而马上枯萎凋谢,而是用它的芳香,它的仪态,最重要的是它的品性——一种不在乎有没有人注意的但始终是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品性——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从未动摇过收复失地的决心。 从历史这本书里慢慢去翻阅去找寻,壮志难酬的人真不少。陶潜也是有建功扬名之心的,只不过官场对他来说是一个黑黑的染色坊,所以他及时的抽身,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清新秀丽的田园诗作,不再执着于自己曾经的建功立业。“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在仕途不顺的时候,也只能在小亭子里举着杯子,望着斜阳,喝喝闷酒,曾经的理想变成了自己闲置时的偶尔的回忆。但辛弃疾不同,因为他是真正操过刀的人,正如文中说道的“是快刀利剑杀过几次人的。〞这说明他的诗词真的是从刀刃上用血洗蘸过的,是真的从铁蹄黄沙的洗礼中抽出来的,带着对于“希望再回沙场〞的无限渴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只是拿着剑或是举着酒杯在某一个容易勾起回忆找寻感觉的地方写下诗或是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之情。 如果在这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假设宋朝是一棵参天大树,那辛弃疾那么是一片树上的叶子,而且不是长在树的冠头,天天都能够享受阳光的充分爱抚,恰恰是长在最下端的没有阳光没有充分的养料,但就是这样的一片叶子却是不停地向上生长,从未停止过自己心中的信念,一种追求功业,追求北伐的爱国信念。这种执着又何尝不是可贵的呢。这种执着的心又何尝不是神圣的呢。 也许我们当代人,特别是当代的青年人,也应该去试着拥有一颗执着的心呢。试着向一颗种子学习,学习一颗种子是怎样的从硬如土石的大地下钻出来,然后是怎样从一株小芽去努力地汲取养料从而历经岁月风霜地长成为一颗参天大树的。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困难的,也是阴霾笼罩的。所以,你就需要从现在开始,向一颗种子学习,学习它的执着,也勇敢地去尝试。 四梁衡的文章读到现在,最喜欢看他写的议论文。我一向坚信,不管写什么样的文章,将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传递出来的才算是成功。梁衡的议论文与我的评判标准完全重合,句句振振有词、掷地有声。特别是那篇怎样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思辨的力度,简直让人佩服。但今天其实想呈现的,是一些有关于读了梁老的文章后,我的思辨。 读了教材的力量后,我吃惊于那篇晋祠居然影响到了那么多的学生,更吃惊于我当初读它时却没受什么感动——甚至说,根本没什么感觉。我在读到本书第三单元的时候还特地重读了晋祠原文,确实实确是生动美妙。可为什么当初学这篇文章的我,就没有感受到呢。 我“思辨〞了一下,觉得原因有二: 第一个是因为老师没教好。我们的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在大屏幕上放出了她自己去晋祠游玩时的照片,照片上的晋祠泯然典型的“中国式景区〞,游人密密麻麻,小贩熙熙攘攘。上课了,老师对着大屏幕为我们介绍晋祠:“我去的时候晋祠里面外面都是小摊贩,哎呦,真的是乱七八糟的……好了,我们来看文章……你看这里,描写得多美啊。〞殊不知,我们早已因为她对于晋祠的描绘而对之感到乏然无味了。 或许是因为我从小就立志想从事教育行业,我总喜欢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现在,晋祠的这个例子又给我带来了这方面的启示。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最重要也是最难到达的是引起学生对于所传授内容的兴趣。 这一点虽说难到达,但我觉得,至少应该在课堂上、讲课文时,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气氛,至少不应该去破坏这个气氛。即使现实真的很骨感,但我们又不是在上社会课。文章中的晋祠,处处透着古朴之美。而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做的,我认为应当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们复原“晋祠式〞的美,却不能用现实当中的情形来草率地带入其中,这样反而破坏了这份独一无二的美感。 第二个原因,私心觉得是因为教材编得不好。且不说排版与插图,单凭教材上对于文章的剪切,就让古色古香的晋祠又一下子逊色了很多。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被用来细细品读的文章就不应该剪切任何子句、段落。读文章好比看“场中美色〞(当然不是“一眼即过〞)。假设要看一个美人是否真美,当然要看未经过任何修饰的样子喽。美人的眉眼多情、腰肢纤细,可假设直接扔给你一段细腰、柳眉,和一只骨碌骨碌转的眼珠子,这可哪里还有美感可言呵。 说得太冲动了,有些言过其实。不过我觉得,文章不应该剪,像晋祠这样的好文章,更不应该剪。担忧课时的话,老师们哪怕略过这些没有什么知识点的句段,也应该保存学生们欣赏这“美人〞身上各局部的权利,无论美丑。你瞧,晋祠原文中,其中有许多关于石像、雕刻的典故,我在读时便能能够结合着这些典故去“游〞晋祠,那树、那水、那石,都是有故事的,便更显得活灵活现。可是课文中,却删去了这些段落。失去故事的晋祠变得薄弱了许多,薄弱到只剩下一页书纸。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剪后的文章早已“花非花〞,又怎能不让我们这群年少无知的“蜂蝶〞们疑心真正的“春色〞好文在课本之外的地方呢。 第9页 共9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