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政府厅社会信用建设意见.docx
下载文档

ID:1958527

大小:19.67KB

页数:8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政府 社会 信用 建设 意见
政府厅社会信用建设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假设干意见(国办发[20x]17号,以下简称意见)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进一步明确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实推进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坚持以法制为根底,以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健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严格监管、维护平安的原那么,加快建立全省范围内信贷征信机构、联合征信机构及社会证信机构并存,效劳各具特色的征信机构体系,逐步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根本框架和动行机制。 二、积极推进行业信用各级系统和联合征信体系建设。坚持以信贷征信体系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加快推进银行、税务、工商、质监等部门行业信用建设。深入贯彻x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暂行方法,强化责任考核,建立长效机制,大力推进联合征信体系建设。积极整合信用效劳资源,做好行业信用数据库建设与全省联合信用数据库建设的共享,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效劳体系,依法向政府总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征信效劳。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对信用体系建设工程的支持。 三、积极培育信用效劳市场。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鼓励扩大信用产品使用范围,引导信用信息产品进入市场,培育信用效劳市场需求。充分利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改善我省信用环境。 四、切实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加强统筹协调,省政府建立产由省开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指导推进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关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开展改革委。各有关总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落实监督职责,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不和信作股务市场健康开展。 国办发(20x)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 各直属机构: 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20x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开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根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标准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当前,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逃骗偷税、商业欺诈、制假售假、非法集资等现象屡禁不止,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和开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的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一些部门和地区相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总体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强协调,确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根本原那么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开展观,以法制为根底,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健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政府推动、培育市场,完善法规、严格监管,有序开放、维护平安〞的原那么,建立全国范围信贷征信机构与社会征信机构并存、效劳各具特色的征信机构体系,最终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根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结合我国实际,明确长远目标、阶段性目标和工作重点,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有方案、分步骤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加大组织协调力度,促进信用信息共享,整合信用效劳资源,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效劳体系。要坚持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培育和开展信用效劳市场,改善外部环境,促进竞争和创新。要抓紧健全法律法规,理顺监管体制,明确监管责任,依法标准信用效劳行为和市场秩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那么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促进信用效劳行业开展,满足市场需要,维护国家信息平安。 三、完善行业信用记录,推进行业信用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商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社会信用关系开展的根底,社会信用体系的开展要与生产力开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相适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社会开展的需要,针对我国市场经济秩序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推进行业信用建设。 行业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局部,对于促进企业和个人自律,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具有重要作用。要依托“金税〞、“金关〞等管理系统,完善纳税人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个人偷逃骗税记录。要实行合同履约备案和重大合同鉴证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履约信用记录,依法打击合同欺诈行为。要依托“金质〞管理系统,推动企业产品质量记录电子化,定期发布产品质量信息,加强产品质量信用分类管理。要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和价格信用建设。要发挥商会、协会的作用,促进行业信用建设和行业守信自律。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和实际工作需要,抓紧研究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实行内部信用分类管理,健全负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守信鼓励制度,提高公共效劳和市场监管水平。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及时沟通情况,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制度,逐步建设和完善以组织机构代码和身份证号码等为根底的实名制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形成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真正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 四、加快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是社会信用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和使用者。要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健全证券业、保险业及外汇管理的信用管理系统,加强金融部门的协调和合作,逐步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促进金融业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稳步推进我国金融业信用体系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支持信贷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开展,充分利用其信用信息资源,加强信用建设和管理。信贷征信机构要依法采集企业和个人信息,依法向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征信效劳。 五、培育信用效劳市场,稳妥有序对外开放 要加大老实守信的宣传教育力度,培育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信用风气。要鼓励扩大信用产品使用范围,培育信用效劳市场需求,支持信用效劳市场开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开展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效劳机构,依法自主收集、整理、加工、提供信用信息,鼓励信用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信用效劳需求。 政府信息公开是信用效劳市场开展的根底。各部门、各地区在保护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要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地方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推进本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改善地方信用环境,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本着节约高效、量力而行的原那么,积极探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在严格监管、完善制度、维护信息平安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稳步适度地开放信用效劳市场,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一般例外及平安例外的原那么,根底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信用效劳中涉及信息保护要求高的领域不予开放。 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组织领导 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体系,是信用行业健康开展的保障。要按照信息共享,公平竞争,有利于公共效劳和监管,维护国家信息平安的要求,制定有关法律法规。要坚持标准与开展并重的原那么,促进信用效劳行业健康开展。要严格区分公共信息和企业、个人的信用信息,妥善处理好信息公开与依法保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国家信息平安的关系,切实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要加快信用效劳行业国家标准化建设,形成完整、科学的信用标准体系。 透明高效的监管体制是信用行业健康开展的重要保障。为加强统筹协调,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建立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指导推进有关工作。按照统一领导、综合监管的原那么,根据具体业务范围和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分别指定有关部门具体负责日常监管,落实监管责任。有关部门要依法严格市场准入,监督和管理信用效劳机构,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完善市场退出机制,维护市场秩序,防止非法采集和滥用信用信息,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效劳市场健康开展。 第8页 共8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