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隋唐佛教美术.docx
下载文档

ID:1848801

大小:20.36KB

页数: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隋唐 佛教 美术
隋唐佛教美术 []佛教在中国得以开展的原因之一是北朝统治者想用这一宗教信仰来稳固自身政权,打破自古无胡人天子的观念,以说明自身的正统性。同时底层人民也因战乱频繁,在精神上迫切需要有一个寄托,所以祈求佛祖成为一个出路。在隋代开国皇帝杨坚的提倡下,佛教在北周被禁后再次复苏,并蓬勃开展。 [关键词]佛教绘画;佛教造像;密教 一、佛教绘画艺术 隋唐时期画家的绘画作品在现今可见得原迹少之又少,我们只能从同时期修建的石窟壁画上略见其风貌。隋代著名的画家有杨子华、展子虔、杨契丹、董伯仁等人,这些画家继承南北朝时期的绘画风格,在题材上也各有所长,这在历代名画记·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中都有记载,总体风格采用“属意温雅,用笔调润〞的密体3。在当时崇尚佛道信仰的大环境下,他们大量从事寺院宗教壁画的绘制,取得很大成就。如历代名画记上记载杨契丹和郑法士、田僧亮三人在光明寺小塔所做壁画当时称为“三绝〞;并且杨契丹所作佛涅磐变和维摩变在当时也为妙作4。隋代在宗教画上有突出成就的还有董伯仁和展子虔两人。此二人描写对象善于表现物象的动态且有情意,对他们的评价,有许多史料记载,如唐代李嗣真说:“董与展…动笔形似,画外有情…〞;元代汤垕言:“(展)人物描法甚细,随以色晕开〞5、“意态具足,可为唐画之祖〞;唐人窦蒙说董画“楼台人物,旷绝今古,皆穷生动之意〞6。董伯仁和展子虔的佛画真迹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我们从敦煌莫高窟隋代经变图壁画的遗迹上如419窟的弥勒变、420窟的法华变和涅槃变还是可以看出当时他们的绘画面貌。 隋唐代佛画还在题材上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具有汉民族特点的经变文图像的出现,这是隋唐佛教绘画较之前代最明显的变化。为了让佛教见涩难懂的教义在民间能被接受普及,僧人在民间宣扬佛经时采用讲唱的形式,即采用类似讲述民间故事的形式说佛经的内容,于是出现了变文,而变文又使得佛画与现实生活景象紧密联系,一般民众接受佛教都依靠在寺院中聆听唱经和观看佛教内容壁画,因此为了让佛教画贴近人们审美,画家们就在画中增加大量的现实生活场景和现实人物肖像画,让佛教人物更贴现现实人物性格,做到有“情〞。“经变〞最根底的是“净土变〞,它用图画的形式描写西方极乐世界的场景,吸引人们信佛,“它的绘制构图利用建筑物的透视造成空间深广的印象,而复杂丰富的画面仍非常紧凑完整。〞7另外在它根底上还开展出其他经变图如“观经变〞、“法华经变〞、“东方药师经变〞等,这些经变图采取故事画的样式,一方面竭力表现当时的生活场景,以它为背景,使得作品更贴近民众日常生活,让佛教教义深入民间;另一方面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佛、菩萨等宗教造型以及各种样式的供养人,这些供养人的造像是以当时现实人物图像为蓝本,所以是现在我们了解唐代历史风俗的最好借鉴,其实在北齐时期的石刻中已经出现了净土变的大型经变雕刻,只是到隋唐时期方才正式定型,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这类经变图像在麦积山、龙门、四川等地都能见到。 二是密教形象造型的出现,随着印度密教在唐高宗时期的逐渐盛行,密教图像在中国腹地出现,尤其在公元652年即永徽二年,由于密教梵僧无极高在长安讲法译经,使得密像制作有轨可依。在敦煌、龙门乃至与云南、四川等地中晚唐石窟中都可以发现依据密教神氏图样粉本而雕刻的密教形象石像,如千手千眼观音像、十一面观音、毗沙门天王像等。 二、佛教造像艺术 佛教造像在南北朝之后,具有了中国自身的审美意趣,为隋唐时期的繁荣打下根底,在隋唐出现众多的造像名家,在他们的努力下,佛像逐渐改变南北朝时期的“秀骨清像〞的造型,同时又具有方正丰圆的像式风格8。这些名家据历代名画记、王玄策西国行传、长安志、宋高僧传等记载有:宋法智、吴智敏、韩伯通、杨惠之等人。他们在造像上各有建树,如宋法智从印度引入了释迦降魔成道像;杨惠之始创千手千眼观音像。 隋唐造像保存最多的是在各地石窟中。隋代的建立使分裂三百余年的华夏大地复归统一,因文、炀两帝崇佛,天下之人大肆营寺建塔、开窟造像。史料记载:文帝“造像十万六千五百八十躯,修治故像一百五十万八千九百四十余躯〞,炀帝也“造新像三千八百五十躯,修故像十万零一千躯〞。国仅三十余年的隋朝,造像成就超越隋以前二百四十年的总合。因为隋代有丰富多样的佛教造像,且造像记载年款清晰,这为我们区分造像风格提供条件。隋代复兴佛法后,石窟造像风行,天龙山、麦积山等地石窟就是隋代造像的代表,这些石窟中的造像造型写实,衣饰简洁,“佛像面目方颐,头髻低平,窄肩平胸〞9 。开展了北齐造像的风格,相对于南北朝和唐代而言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于唐代的造像史料记载和现存的遗迹较之隋代更多。贞观初年的佛像大都是在恢复旧有的造像样式,图示也就是释迦摩尼、阿弥陀、弥勒等几种;到了中期随着玄奘的归国,带来了第一次佛像图像开展的高潮,出现了新的佛像造型,带回了7尊新的塑像,样式可以在龙门和巩县石窟中见到身影。此外还有王玄策和僧人义净两人也对唐代造像样式的变化起到很大重用。据法苑珠林卷29中记载:王玄策于贞观17年(643年)在西行印度时,在菩提寺求的弥勒菩萨金刚座释迦成道像,并由宋法智绘制“摩軻菩提树像〞一图式粉本带回大唐,并在长安洛阳盛行。关于依据这一图式所造的佛像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中有详细记载。今四川广元千佛岩石窟中菩提像也是依据当时佛像粉本而修建的。义净和尚在武那么天时期带摩伽陀国金刚座真容像回到洛阳,和它风格相近的造像也是在广元石窟中可以见到。以敦煌莫高窟等石窟中的唐代窑窟为例,莫高窟唐代窑窟共207个,囊括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的所有石窟。,它们的布置和修建与现今的寺庙殿堂相近,是北朝样式的改良开展,是一种新的创新。在佛像本体修建上格外注意人体结构和形体、面部表情的变化,突出表现各种神氏的性格特色,例如在大佛的开凿上追求庄严肃穆雄伟的气势、菩萨那么是强调端庄秀丽犹如“宫娃〞。 三、结束语 隋唐时期可谓是佛教艺术开展的巅峰,在这两个朝代修建了大量的石窟、寺庙、佛像,有数据统计唐玄宗时期全国寺庙数量是当时道观的三陪10。出现众多雕塑名家和画家,可谓是我国佛教艺术的鼎盛时期。 作者简介:程狄,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