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治萎化异汤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5例临床观察胃癌癌前病变.docx
下载文档

ID:1841945

大小:19.75KB

页数: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治萎化异汤 治疗 胃癌 病变 35 临床 观察
[治萎化异汤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5例临床观察]胃癌癌前病变    目的:观察治萎化异汤对胃癌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服用治萎化异汤,对照组33例口服胃复春片治疗,总疗程12周。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拟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对胃痛、痞满、嗳气、纳差、乏力等病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治萎化异汤治疗胃癌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胃癌癌前病变 治萎化异汤 临床观察 中医药疗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有肠腺化生(IM)、肠上皮不典型增生(ATP)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癌前病变(GPL),我们采用治萎化异汤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68例均为我院近年胃癌防治专科门诊就诊患者。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CAG,伴有IM和(或)ATP,中医辨证均属脾虚气滞、湿瘀互结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47.42±8.56岁;病程0.5年~25年,平均病程6±5.12年;CAG轻度11例,中度21例,重度3例;其中伴IM33例,属轻度18例,中度11例,重度4例;伴ATP5例,轻度3例,中度2例。对照组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45.59±8.13岁;病程1年~30年,平均病程7±7.23年;CAG轻度12例,中度19例,重度2例;其中伴IM32例,属轻度19例,中度10例,重度3例;伴ATP4例,轻度3例,中度1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治萎化异汤,药物组成:生黄芪30g,炒白术、莪术、法半夏各12g,炙甘草6g,当归8g,丹参、生晒参、徐长卿、茯苓、八月札各15g,佛手、露蜂房、陈皮、炒黄芩各10g。每日1剂。14剂为1个疗程,由陶瓷无压煎药机(I型)按要求煎汁、浓缩后,无菌分包成28袋(约含药汁150毫升),日口服2袋,早晚服用,共服用6个疗程。对照组予中成药胃复春片(由香茶菜、炒枳壳等药物组成〕。每次口服4片,1日3次。疗程同治疗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与方法:每半月记录1次病症、体征的改善情况,疗程结束后由专人复查胃镜和病理,每例胃镜在相同部位(胃窦及病灶处)钳取2~3块活体组织标本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平安性观察工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查1次。   3.2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3 疗效标准:临床疗效、中医病症分级量化疗效、胃镜疗效、病理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那么[1]。抗HP疗效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在井冈山会议制定的标准[2]。   4 治疗结果   4.1 两组临床疗效比拟:治疗组35例中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33例中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2.73%。两组临床疗效比拟无显著性差异(P>0.05)。   4.2 两组主要病症疗效比拟:见表1。治疗组胃痛、痞满、嗳气、纳差、乏力五大病症治疗前、后总积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4.3 两组抗HP感染疗效比拟:治疗组HP感染18例,治疗后HP消失7例,有效7例,无效4例,铲除率38.87%,总有效率77.78%;对照组HP感染14例,治疗后HP消失4例,有效6例,无效4例,铲除率28.57%,总有效率71.43%。两组铲除率和总有效率比拟,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4.4 药物不良反响: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有毒副反响,治疗后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   5 体会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腺化生、肠上皮不典型增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癌前病变。国内外资料说明:当CAG伴随IM或ATP时,其癌变率高达10%~14%。由于胃粘膜上皮细胞恶变是一个渐变过程,在开展之前常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病变。因而积极地探索这种慢性持续性疾病的病机及早发现并逆转这一病变已成为胃癌防治的热点,是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西医对此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而近年来报道较多的生物、化学干扰治疗也存在颇多争议,难以在临床推广运用。而近年来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多表现为胃脘胀满、隐痛、嗳气、纳呆、面色少华、消瘦乏力、大便不调等病症,故中医多将其归属“胃痞〞、“胃脘痛〞、“痞满〞、“纳呆〞、“胃胀〞、“肝胃气痛〞等范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肝气郁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气虚,运化失职,湿浊内停,气滞日久,血运不畅,胃络瘀阻,胃失濡养,故见胃粘膜苍白、变薄,粘膜下血管网显露。全国老中医药专家蔡慎初教授积多年临床经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见解独到,他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长、病症繁杂的临床特点,提出了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应“通补兼顾不宜滞〞、“调气和血,辛开苦降消痞满〞、“寒热并用,燥润相济求其平〞、“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的观点,创立专方治萎化异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临床研究无论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还是逆转胃粘膜的萎缩、肠腺化生、肠上皮不典型增生都具有确切的疗效。该方以生晒参配伍黄芪为君药,正是取味甘性温的人参善补五脏之气,守而不走;黄芪补气善走肌表,走而不守;两药相配,一走一守,内外兼顾,具有更强的补气扶正作用。药理研究说明,人参与黄芪配伍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3]。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当归、丹参能增加胃粘膜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使胃粘膜缺血缺氧得到改善,有利于炎症的吸收,萎缩腺体的复生及增生性病变的消退。取莪术、八月札、徐长卿、露蜂房行气祛瘀、解毒散结,以防胃粘膜癌变。炒白术、法半夏、炙甘草、茯苓、佛手、陈皮、炒黄芩清热燥湿理气,健脾和胃。   5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指导原那么〔第1辑〕[S].1993:93�94.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0,5〔2〕:77�79.   [3]方永顺,初杰.人参与黄芪配伍免疫作用的药理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2,20〔4〕:471�47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