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民国时期文献的价值和保护.docx
下载文档

ID:1810481

大小:24.10KB

页数: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民国时期 文献 价值 保护
民国时期文献的价值和保护 :民国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政治跌宕起伏,文化事业繁盛,其文献在百年之后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本文从史学和学术两个层面论述了民国文献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并阐述了民国文献的保护问题。 关键词:民国文献;史料价值;学术价值;民国文献保护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逊位,中国从帝制时代进入共和时代,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政体——中华民国,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而代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转型期,简称“民国〞。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均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其产生的文献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之总和,且忠实地记录了民国的各个方面,政治纷争,军事对抗、经济开展,文化异彩纷呈等都留存于文献之中,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 民国文献目前尚无一个权威的定义,一般而言,“民国时期文献指的是形成于1912年至1949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档案、手稿等。据民国时期总书目统计,民国时期出版的中文图书达124000余种,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民国文献中社会科学类和文艺类书籍占绝大多数,科学技术类仅占11%;其中,社会科学和文艺两大类中又以文学、政治、经济的为多,这三局部约占收录总数的45%。民国时期的报刊种类至今没有确切数据,仅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方案收录的出版期刊就达25000余种,内容集中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情况。数量庞大的民国文献涵盖了哲学、史学、文学、教育、艺术、军事等领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亦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1 民国文献的价值 1.1 民国文献的史料价值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内忧外患不断的时期,于内,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是外表的共和并没有带来国家的稳定和开展,相反,政治威权结束后带来的是国家孱弱,政治混乱,军阀割據,党派纷争、民生凋敝等乱象;于外,那么是继续遭受帝国主义国家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侵略,特别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阻断、打乱了中国的国家建设进程。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都留下了浓妆重彩的一笔。 史学研究注重史料,史料是历史分析的重要佐证。民国时期的文献浩如烟海,官方文献,学术著作,民间私人日记、信函等林林总总。在当时以各自的立场和观点记录了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多角度展现了历史事实,为后世研究民国历史提供了详实的历史史料。殷鉴不远,研究者可以依据史料从不同角度剖析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澄清谬说,复原历史的真相。例如: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全面、系统地搜集了涉及民国外交的档案和史料,内容涵盖民国各个历史时期,全面反映了民国的外交开展成程。 1.2 民国文献的学术价值 随着帝制时代的结束,加之晚清以来西方文化的持续输入,民国时期的学术文化暂时摆脱了政治权威的控制,人文学者在固有的中华传统文化根底上,吸收借鉴西方文明因素,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中外杂陈,或全盘西化,考据分析加实证主义,确立了有别于传统学术的新研究范式,呈现出多种思潮多种流派竞相开展时期,史学家称之为“第三个诸子百家时代〞。 在此期间,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涌现出一批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家。他们的立场、观点、学术思想势必要借助文献载体进行传播,各种出版机构也争相为其出版他著述,演绎学术历程,一大批学术群体和海量学术著作应运而生。例如,学术史上最为称道的“三史〞〔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为代表的哲学史体例;以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诊、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代表的学术史体例;以侯外庐的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为代表的思想史体例〕即是典型。再如,胡适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就是中国论述逻辑学和哲学方法的开山之作。又如,郭沫假设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就是以关注生活、时代、社会为特色的唯物史观学派的开山之作。其他如现代考古学学术群体及其丰硕的学术成果,像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等都是典型代表。 许多学派在1949年之后,因诸多历史原因逐渐淹没在文献的长河中,为人所遗忘或冷淡,也正因如此,时至今日已经成为重要的学术史料。 2 民国文献的现状 民国覆亡今已达半个世纪之久,其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却日显重要。但是民国文献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处于非常为难的地位,其现状与我国文化大国的地位不匹配,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民国文献会在时间的消磨下消逝,民国历史的传承载体——民国文献将成为空白,民国历史也会出现断层。无法保存当时的历史。 2.1 民国文献馆藏政策和馆藏条件堪忧 虽然民国时期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但是它在图书馆馆藏中处于何种地位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位。较古籍善本而言,它没有悠久的历史价值,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幅员书相比,在出版发行标准和现实功能方面均有所欠缺,可谓既不古也不新,因此许多图书馆缺少对民国时期文献保存的重视,保存方法也非常单一,几乎和普通图书没有分。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转型期,民国时期图书也是历史特殊时期的见证者,由于没有根据民国文献的特殊性制定特殊的馆藏政策,加之民国时期文献利用率不高,这些珍贵的历史载体便理所当然地束之高阁。 针对纸质文献的保存研究,民国文献理应放置于恒温、恒湿、避光、防尘的环境中,防止在恶劣的环境中被腐蚀、侵化。国家图书馆根底设施较为完善,在图书保存方面,尤其是为民国时期图书保存提供了较好的保存环境,然而对于延缓纸张酸化和再生性保护等专业方面仍存在较大困难。与之相比,地方图书馆不具备良好的馆藏条件,书库没有恒温恒湿设备和通风系统,所谓的保护只是直接将民国文献放置在简易纸袋中,单纯的起到防尘的作用。经过历史的洗礼,许多图书脆化严重,不少文献的书脊和书页都已破损,稍微一碰成片掉落,甚至个别损毁严重的书籍只是放置在普通牛皮纸袋或包裹在报纸中,既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也不便于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2.2 民国文献载体酸化严重 文献的载体为纸张,它承载着传承文化的使命。民国时期,纸张制造技术处于手工造纸向近代机械造纸和印刷过渡阶段,中国传统造纸所用材料为植物纤维,纸张呈中性或碱性,古人在制造过程中就考虑到防虫、防蛀等问题,于是在纸浆中参加中草药成分,因此传统纸张所印制的图书,保存时间久远。民国时期,传统的造纸技术为国人所抛弃,采用西式造纸技术,工业造纸产量大,本钱低,为了保证纸张的光洁度,便于印刷着墨,纸张加工过程中参加了很多的添加剂,导致纸张酸性过大,纸张质量较差。如果保存不当,纸张极易老化、脆化。国家图书馆于2004年进行的“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1919-1949年,中文图书文献纸张主要为机制纸,属于不耐久纸张,民国图书PH值接近4.0,已经属于极度酸化,严重变色和老化破损,中度和严重老化的比例到达90%,其中民国无数纸张1910-1919年、1920-1929年、1930-1939年、1940-1949年破损比例分别为100%、73%、79%和53%;2023年南京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的PH均值为3.954,纸张的PH值低于5.0即被视为严重酸化,不少地方图书馆如天津图书馆、重庆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都藏有较为丰富的民国文献,但普遍存在着纸张酸化、老化现象,大量图书脆化、掉渣。据研究分析,民国时期纸张的寿命一般为50至100年,大大低于“纸寿千年〞的宣纸,如果从1949算起到2023年,已经是67年的时间,民国文献的纸张普遍进入衰败期。因此,有专家预言,如果不及时抢救,民国文献将在50年到100年内消逝殆尽。 3 民国文献的保护 民国时期文献既非古籍,也非文物,其重要性不亚于善本古籍,它是中国历史连续性的重要佐证,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基于民国文献的现状,究竟如何切实有效地保护民国时期文献,防止文化断层的出现,当前迫切需要考虑和解决的。 3.1 馆藏政策和馆藏条件的改善 基于民国文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馆藏政策上应给予重要关注,理应在保护理念上引起重视,继而制定出优于普通图书的特殊馆藏政策。 对民国文献进行原生性保护须通过硬件的改善着手,具体而言,保存条件在建筑结构、湿度温度和空气质量要求、光照和紫外线以及防虫入侵等方面应该量化。例如,南京图书馆2022年迁人现代化书库后,规定民国文献享有和古籍善本同等的待遇,书库由钢筋混凝土整鑄而成,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保湿隔热、防盗震动功能;密集式书架,不仅防止灰尘、光污染、节省空间,还具有阻燃作用,书架间放置的樟木板,起到了防虫防霉的成效。通过改善书库环境实现了对民国文献的原生性保护。 3.2 民国文献纸张脱酸 鉴于民国文献纸张的特殊性,原有的古籍文献修复的方法不适用于民国文献,所以应该展开相应的文献保护工作。酸性是民国文献的大敌,如果纸张能够用技术手段脱酸,那无疑是民国文献保护的福音。 纸张脱酸是解决文献老化、保护民国文献的有限途径,但长期以来也是文献保护的一大技术瓶颈。2023年11月,经文化部认定,作为首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之一的古籍保护科技实验室在国家图书馆创立。经实验室的不懈努力,已编制完成“民国时期文献库房建设标准〞,该标准对文献存藏单位的民国书库建设具有实用性的指导意义。针对脱酸的难题,国家图书馆开展了“民国时期文献脱酸研究与脱酸设备研制〞工程,成功研制出小型批量脱酸设备与脱酸溶液;为民国时期文献各种液相脱酸方法制定操作标准,使各单位在进行民国时期文献手工脱酸或批量脱酸时能够有章可循。以上的研究,为进一步解决民国时期文献的酸化问题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3.3 民国文献的缩微化、数字化 在原生性保护的根底上,专家学者认为,缩微复制与数字化也是民国文献保护的最有效方法。截至2023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与各成员馆共抢救各类文献12.4 万种,其中民国时期图书71755种、期刊15351种、报纸4361种。据统计,目前采集到的相关馆藏数据约80万条,其中国家图书馆17万条、南京图书馆近7万条、重庆图书馆6万余条、吉林省图书馆4.5万条、山东省图书馆3.5万条。 在数字化方面,国家图书馆完成数字化转换民国时期文献34806种共计935万页;上海图书馆完成民国时期文献数字化转换13195种;重庆图书馆完成馆藏全部民国时期图书、期刊、报纸的数字化,数据量达4TB;南京图书馆近两年开始数字化工程,已转换民国时期图书1500种,共3200册45万页。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各收藏机构以利用和保存为目的纷纷建立民国时期文献数据库。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国家图书馆的“民国时期文献专题资源库〞,现可通过互联网向读者提供民国时期的4350种期刊、8172种图书、4568篇法律文献的电子影像全文浏览;教育部主持的“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方案〞,迄今实现2.5万册民国时期书刊的在线阅读与检索;上海图书馆制作了民国时期期刊篇名数据库;重庆图书馆制作了清末民初报刊篇名索引,在广域网上提供民国时期文献检索效劳;南京图书馆开发的中国近代文献图像数据库收集民国时期照片、图像6652种,涵盖多个专题。 相关文献专家建议:一方面要继续开展传统缩微复制拍摄;另一方面要加快数字缩微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对已完成数字化的文献,应有方案地开展数字存档工作,在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光学拍摄与数字扫描同步化生产过程,实现传统缩微技术与现代数字技术的有效融合。在此根底上,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民国时期文献全文资源库,实现网络化无障碍阅读。 3.4 民国文献的再出版 缩微复制和数字化诚然是保护民国文献的有效技术手段,但是也不可防止地对原始文献造成损害,民国文献的再出版不失为保护文献的良好举措。目前民国时期文献的整理出版主要有目录编纂和影印出版两种方式。其中,目录编纂代表性成果有:1981年出版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收录了全国50家图书馆1957年以前所藏的中文期刊近两万种;民国时期总数目于1986年至1997年间由当时的北京图书馆编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