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docx
下载文档

ID:1805167

大小:19.48KB

页数: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社会主义 核心 价值 体系 建设 实施 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本精神依托。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开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确实立和完善为支撑。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开展处在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一切给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也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这种思想大活泼、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价值的多元并存中形成价值共识,确立得到多数社会成员“公认〞的核心价值观,是维护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思想文化的统一性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深刻内涵,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才能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使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膜,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是一个范围宽广、内涵丰富的概念,是一个层次多样、结构复杂的系统。毫无疑问,不同的文化类别、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实现途径。但是,无论如何,在极为繁茂芜杂的文化现象、文化行为和文化类别中,始终有一个根本的东西存在,这就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根本精神、根本价值理念的东西——核心价值体系。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神理念的集中表达,始终代表着、引导着该民族文化的运行方向。同时,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全社会的精神、价值、行为都有很强的凝聚作用和整合作用。因此,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民族文化的开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保障精神方向的作用,是和谐文化的根本。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改革开放将近30年来,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开展取得了伟大的进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就斐然。在思想文化的建设方面,先后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假设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坚持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那么。其间,党的十五大报告(1997年)专门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对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作了阐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中共中央还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22年),明确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根本道德标准。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局部,明确提出并具体阐述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先进文化问题的论述,更是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思想方向和价值目标。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我们改革开放的实践,通过思想理论界的努力,通过党的纲领性文件逐渐提炼、归纳出来的,它本身来自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因而能够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这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及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进、共创和谐的强大精神力量。 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高等院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创造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和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师、教育学生。 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来展开。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又是崇高的价值目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首要和根本的,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辩证方法。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开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校的改革和开展,高校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参与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与各种各样的不和谐的、不文明的、敌对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和谐是要通过与不和谐进行斗争才能实现的。当前,高校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社会上的不和谐现象或多或少对高校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高校里确实存在不和谐的现象,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和谐校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要在高校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追求,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成功之路。要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凝聚人心,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鼓舞人心,使广阔师生坚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以天下为己任,自觉地把个人追求与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统一起来,把个人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统一起来。 第三,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支撑着伟大的民族。有没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前途的一个重要尺度。一个民族,没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决的民族意志,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某些强国的文化、经济和军事霸权的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开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当代中国人民创造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改革创新的荣耀传统。今天,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国家振兴的关键。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改革创新精神,借鉴历史上改革创新的经验教训,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促使改革取得伟大成功。 第四,要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认识、评价和态度。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高尚的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提炼和升华,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今天,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气。 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对我国的社会道德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社会群众特别是对青年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高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以及良好的公民,就难以成为社会良知和公平正义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更难以产生世界一流的优秀大学。因此,高校的广阔师生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更加强烈。 高校广阔师生要牢牢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学风和校风,推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在高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求真理的学风和校风,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校园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根底,为代表和维护社会良 第7页 共7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