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小学语文教育的知识可视性与生活化实践研究.doc
下载文档

ID:1795547

大小:12KB

页数:3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小学语文 教育 知识 可视性 生活 实践 研究
小学语文教育的知识可视性与生活化实小学语文教育的知识可视性与生活化实践研究践研究 杨兰花 摘 要:随着当今社会知识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教育改革需要不断推进,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并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逐步成为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新一轮的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就是提高学生发展的主体意识、用观察创新关怀的教育方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加大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点。我们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实践研究是在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下,对于传统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做出理性思辨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知识可视性 生活化 近年来,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受到一些国家课程改革的关注,要求尊重学生主体思想,逐步增强语文从隐性教育到服务生活,最终达到语文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可视化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新时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是前提,倡导孩子观察现实生活在其中学习、实践、体验交流、反思应用。以至于实现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生活化,从而拓展语文知识可视空间,挖掘孩子语文学习和生活经验方面的双向践行能力。1、语文教育知识可视化和践行生活化的研究意义 1.1、素质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 语文其除了作为人们生活在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性学科外,还有着表达情感、自我表达,彼此交流的作用,進而升华为表达文化素养、传播文化的功能。因此就赋予了语文学科除了工具性以外的另一个性质即思想性。语文学科具有将语文知识从工具上升为思想并外放与环境的功能,它不仅能够相互交流提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陶冶学生情操、修炼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摄取优秀的精深营养,修炼人格。1.2、教育服务于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本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语文其实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起到运用语言表达感情、交流文化、传播思想的作用。语文学习其实就是让孩子从不会运用语言工具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过程,因此语文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下理解别人和自我表达的工具性本领。进而慢慢从口头表达交流升华为文字表述,文学作品等更深一步的运用起到文化传播的功能。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必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积累语言。”新课程中强调,语文学习的出发点要从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起步。在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进程看“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更加突出。2、当前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误区 2.1 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教学地点,应试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如何在最终的语文考试中让学生拿到高分是语文教育的目标。因此在语文教育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极少、使得语文教育变成了僵硬的应试语文而不是生活语文。教育与生活的疏离导致了使语文课程学习社会生活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语文知识的切入和实践都与生活实践产生了距离、知识的传输也缺少合作和互动,语文教学失去了活力。另外由于长期以来对于语文考试分数的渴求,在语文教育的实效性方面、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将重点关注与考试分数,升学比例之上,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的学生可能考试语文可以拿到高分,作文写得相当出彩,可是在生活中并没有勇气去和陌生人问路羞于说话。同时语文教学中也同样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和素质教育和情操培养的方面。3、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 3.1、重视改善语文教学,实现知识从隐性教学到知识可视性的转化 小学语文教育史小学生认知的起初教育,对于今后孩子对于学习语文兴趣、学习效果和素质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当根据学生接收难以程度将语文知识转化成适合小学生接收并且乐于学习的生活化隐形教学过程。小学语文教育不能简单地把知识进行几何堆积,而是个复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智慧发展趋势的形成过程,因此我们在隐形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讲求隐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语文阅读习惯、积极进行语文知识在从书本到生活的转化过程,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效果。小学语文教育的隐形教育史对思维品质的训练,应该是长期的渗透,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自觉的学习和实践语文知识、增强其认知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3.2、明确语文知识生活化的全面实践 长期的应试教育阻断了语文教育和生活之间的有机关联,造成了语文教学中片面强调考试因素,忽略了对素质、思想情操。人格兴趣的培养。学生脱离了五彩缤纷、矛盾复杂的现实生活,失去毫无个性,泯灭了童稚的纯真,导致了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的尴尬现状。想要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就必须把孩子从抽象的、机械化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返回生活中去。将语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用于与教学日常活动中。学生可以从生活中领悟和体会语文内涵,并从生活经验中尝试语文知识,激发培养儿童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以及适当的独特个性的发展,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4、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分析 首先,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清晰的感受到广泛地阅读和与生活的亲密接触式语文教学激发活力的强心剂。因此语文教学模式应当是开放性的有生活化导向的。要利用小学校园的硬件条件,如计算机房、多功能放映厅、校园图书馆、校园公告栏等硬件设施建造一个“辐射型”文化平台,在校园文化、网络文化、课外读物、社会实践等等各个方面打造一本全面的语文教材百科全书。拓宽语文学习的生活空间。参考文献:1陶行知:陶行知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年 7 月第 1 版 2语文教学大纲,第 2 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 1 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