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防护要点.docx
下载文档

ID:1784959

大小:27.55KB

页数:1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介入 放射学 工作人员 防护 要点
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防护要点 介入放射学是近几年开展起来的一项技术。它是在医学影像系统的监视引导下,经皮针穿刺或引入导管做抽吸注射、引流或对管腔、血管等做成型、灌注、栓塞等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技术。它融医学影像、临床诊断、治疗学为一体,以其创伤小、患者痛苦少、临床效果好等优点,深受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欢迎。 开展介入放射学操作需要在x射线透视、ct导向下进行,手术医生在辐射场内操作,距患者照射区缺乏0.5米,其全身暴露于大量x射线散射线的辐射场内,既无法进行隔室防护,又无法采取远距离操作来防止更多的职业照射。并且,一般介入手术透视累计曝光时间长达2023几分钟,有的更长达半小时,甚至超过1小时,工作人员在辐射场内接触辐射的时间较长。由于对射线的照射,人的感官无法感知其存在和受照剂量大小,介入手术医生全神贯注于手术过程之中,极易无视自身和患者的防护问题。据调查,广西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平均受照水平约为5msv/年,虽然低于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20msv/年(5年平均)的国家标准,但比其它放射工种平均受照1~2msv/年的剂量当量水平,又明显偏高。所以,在开展卫生监督时,卫生监督员更强调对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防护。 对介入放射工作的辐射防护应遵循实践的正当化,防护的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医生与病人防护兼顾,固有防护为主和个人防护为辅的原那么。可采取缩短照射时间、尽量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和屏蔽的方式进行综合防护。在今年的监督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医院在开展介入放射工作时,辐射场内的医务人员有的没有佩戴任何防护用品,有的只穿防护衣没有佩戴铅眼镜,有的虽然佩戴有铅眼镜,但却把铅眼镜架低,眼睛直接面对工作台。这样的情况,不仅存在中小型医院,也普遍存在于区内几家大型的医院中。一方面说明放射诊疗机构没有重视放射卫生管理问题,配置放射防护用品不全,培训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薄弱,没有注重自身防护。 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防护是放射诊疗卫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增强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将介入放射工作者的受照剂量降至可以合理做到的尽量低的水平,是确保终生从事介入放射工作的平安前提,需要高度重视。 第二篇:介入放射学的防护介入放射学的防护 (一)介入操作者的防护措施: (1)提高操作熟练程度,缩短操作时间;(2)采用符合要求的x线机和必备的防护设施; (3)设法增大操作者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防护设施后,操作者各个部位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远期防护效果较好。 (二)介入放射学防护用品设计的根本要求:介入放射学的个人防护用品要能满足介入操作工作的性质,灵巧、方便、耐用、对人体无害。防护设施要针对上、下球管两类x线机的不同进行设计,使介入操作者受到的辐射尽可能低而又不影响正常操作。对它们的设计有以下几个根本要求: 1.方便、适用性防护的目的是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保护手术者免受辐射危害。因此,所设计的防护装臵和个人防护用品要做到使用灵活方便,不影响手术操作。 2.平安、封闭性在医生手术区与患者照射区之间用适当的屏障隔开,隔离得越完善,即封闭放射源的性能越好,防护效果越佳。 3.广泛通用性。介入手术类型多样,各单位使用的dsa机型号、结构不同,又有床上球管与床下球管之分。因此,我们在设计防护装臵时,考虑到能与单c形臂、双c形臂以及普通x线机相匹配,才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4.易消毒处理。介入设备经常会有病人血液的污染,需要定期消毒处理,所以防护用品和设施要有一定耐酸、耐氧化剂的要求,减少污染和疾病的传播。 5.美观耐久性。介入防护装臵乃万元以上的固定设备,因此在选材及其结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是否经久耐用,如机械局部不易出故障,久用不变形,外表不锈蚀等。例如铅吊帘采用优质铅橡胶板和高强度防水面料等,而且要求做工精致,整体美观,能与高级dsa机匹配协调。 6.最优的性能价格比值。对射线防护并非一味追求屏蔽效率越高越好,而是要综合考虑防护效果、适用性能与经济代价三者之最正确结合,即最优化设计方案。为此,要求设计上要根据实际测量和科学计算,对不同防护部件分别采用0.6、0.7、1.0和1.4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既使屏蔽效率均到达90%以上,又尽可能减轻重量,降低造价,符合最优化的设计原那么。 (三)介入操作的个人防护用品和设施 1.个人常用防护用品。铅围裙、铅围脖、铅帽、铅眼镜和铅手套等是介入操作者常用的个人防护用品。防护手套是一种铅橡胶手套,防护厚度约为0.05mm铅当量,操作者戴上后,在其外可再戴消毒乳胶手套。但是目前含铅服装重量大、硬度高,个别品种在设计上有不尽合理之处,影响了操作的灵活性,个别介入操作人员不愿使用,使操作者接受的剂量增大。据报道利用纳米技术将更小颗粒的抗辐射物质掺入到纤维中制成的抗辐射服已经问世,有待于今后介入人员的使用和考核。 2.常用的防护设施。常用的防护设施主要有床侧立地防护屏、悬吊铅胶帘、悬吊铅玻璃、床下吊帘、床上盖板、活动防护盾和多功能铅屏等。 (四)影响介入放射学辐射剂量的主要因素 1.介入操作的仪器设备。介入操作的仪器设备在不同的医院差异较大,不同的仪器设备防护性能不同。大型专用设备如多功能血管造影机、数字减影设备等,影像清晰度高,获取图像快、影像易储存和修改、防护条件较好,可缩短操作时间是首选。上球管x线机对操作者的辐射危害较大,在资金缺乏时可考虑选用下球管x线机,配影像增强器和电视系统。介入操作附属局部的机械性能、几何条件、过滤片厚度、监视系统的灵敏度等都与辐射的平安性有一定的关系,在选择设备时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2.工作场所和防护条件 介入操作的工作场所应按照国家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标准的规定执行。介入操作室内面积的大小与x线机的额定管电流有关,200ma以上的x线机室内面积不得小于36m2。室内墙壁要有足够的厚度,防止x射线的穿透。室内布局要合理,不得堆放与本次诊疗无关的杂物,减少散射线的影响。建筑物内要有有效的通风设备以减少有害气体对人体的损害。 3.医师的素质和工作责任心。x射线造成的辐射损害具有累积的性质,照射时间越长累积的损害越大。介入医师的理论水平和操作熟练程度决定了x线照射的时间。有报道指出在某一检测部位有人用30min导管未能通过,而由一名熟练医师替换后数秒钟就将导管选插到位的事例。因此,介入操作者必须牢记人体各部位的血管解剖,熟练掌握各项技术和技巧,增强工作责任心,术前认真检查病人,复习病历资料,阅读ct(最好是螺旋ct血管成像片)、mri及x线平片,了解血供及解剖部位的特征。对于操作者所用的器械,手术前要全面检查,要核实x线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控制台和床边监视器亮度调至适宜位臵,其他器械都准备就绪,做好快、稳、准的手术准备工作,才能将病人放在操作位进行诊治。 4.操作量与疾病类型。由于受照的剂量与曝光的时间成正比,因此,操作人员的年(日)诊治病人的数量和他持续参加这项工作的工龄决定了他们接受辐射剂量不得大于50msv,icrp规定5年累积的平均值每年不得大于20msv。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统计的介入操作者年平均病人约为80人次左右,大型医院介入专科的频数也低于国外兴旺国家水平。患病类型、病人的体型、胖瘦和手术的复杂程度与辐射的剂量有关,肥胖型病人要更高的照射强度,进入皮肤处的剂量就大些,对床边操作者的辐射量也大。不同的疾病诊治手段和照射持续的时间不同,所受到的剂量差异较大。有报道射频心导管剥离术病人最大的照射时间到达190min,病人局部皮肤剂量为8.4gy,而一般的栓塞治疗仅需要24min,局部皮肤剂量仅为1.1gy。 5.监测方法:不同的监测得出的结果不同。对操作者的评价应当全面、客观,一个部位的监测值无法准确反映受照者的全身有效剂量。不同照射野内的辐射剂量互不相等,据统计介入放射学对工作人员各部位辐射剂量的大小依次为:胸>手>头>腹;左手>右手;操作者>助手。累积测量的结果优于瞬时测量的结果。 6.其他。介入放射学科对防护的重视程度与能否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有关。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设施,医患两者的辐射剂量都有降低。对于病人的非暴露部位采用屏蔽、设法增大医患之间的间距等都可使操作者的辐射剂量降低。 第三篇:介入手术室dsa介入放射防护管理制度dsa介入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1.按照放射诊疗管理制度、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平安和防护条例及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落实放射防护平安管理各项工作。 2.定期对介入手术室门窗、dsa设备及防护设备进行放射防护检测,确保辐射标准符合有关规定。 3.严格放射工作执业条件,做好在岗人员执业技术、放射防护知识和有关法制法规培训工作,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执放射工作人员证上岗,dsa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放射防护知识。 4.严格按照dsa机的操作规程工作,dsa必须由具有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操作,其余人员不得随意按动dsa机器上的按钮,以免对工作人员和患者造成伤害。 5.每年对dsa介入工作人员进行健康体检一次,做好个人防护,个人佩戴剂量计,建立职业健康和个人剂量档案。在进行x射线检查时,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按照要求认真佩戴个人剂量计,做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6.遵循介入放射实践的正常化和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严格掌握适应症,最大限度的提高dsa介入的诊断、治疗效益。 7.对接受介入放射患者在照射前进行事前告知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控制照射剂量和范围,防止不必要的照射。 8.积极利用屏蔽防护,遮盖受检者的非受检部位,特别应注意保护受检者对放射线敏感的组织、器官。 9.放射工作场所应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 第四篇:介入放射学(大全)介入放射学:概念以影像诊断学为根底,利用经皮穿刺、导管等技术,在影像监视下对某些疾病进行微创手术治疗。 操作简便平安、快速有效、损伤小、合并症少、费用低、住院时间段,恢复快等诸多优点.内容: 1.血管介入技术2.非血管介入技术血管介入技术 1.1动脉内药物灌注术1.血管收缩治疗 主要用于消化道出血的加压素灌注治疗 2.化疗药物灌注治疗 主要用于各部位恶性肿瘤的化疗药物动脉灌注3.溶栓治疗 药物:尿激酶 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 急性脑梗死(运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开通闭塞的血管,挽救尚未坏死的脑组织,最大程度恢复神经细胞功能,减少致残率的发生,因此及早明确诊断,及早适宜的治疗,是恢复患者自理能力的关键,导管内溶栓适应症(1)急性缺血性卒中(2)溶栓时间窗内,前循环6小时内,后循环12小时内) 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常见为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介入治疗包括导管动脉内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 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包括下腔静脉滤器置放、导管内溶栓、导管碎栓、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 o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 o 是将导管选择插入股骨头供血动脉,将溶栓剂(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和或中药制剂注入股骨头动脉,使药物进入股骨头微循环,扩张血管,溶解脂肪拴子和减少血液粘稠度,使闭塞的血管重新开放,改善股骨头供血,使其逐步修复,该技术成熟,疗效确切、肯定,目前国内应用广泛。 股动脉插管分别进入旋股内、外侧动脉 注入尿激酶2023~40万单位,低分子右旋糖酐2023~30ml,复方丹参液化2023~30ml术后3~5天经下肢静脉滴注尿激酶30万单位和山莨菪碱20ml血管介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