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0页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读完伊凡伊里奇之死,有几分感慨感悟。感慨之一是,我们须时刻警惕。庸常生活对人性的侵蚀。小说里的主人公伊凡伊里奇,法律学院毕业,进入官场,工作认真,步步提升,得到了受人尊重的职位,薪俸很高,家庭幸福,儿女双全,业余有自己的娱乐小圈子,看起来,主人公是人生赢家。这看似让人羡慕的生活背后,主人公的另一面。精于算计,同而不和,家庭貌合神离,私生活不检点。让我们很熟悉,主人公和我们当下生活身边的很多官僚政客,中产阶级朋友很像,钱理群先生对这类人有个定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日常生活里的多数人,沉陷于劳作,事业,家庭,期望中,庸常的生活,让我们中的大多数,忘却了人生的真正追求,也忘却了无常,变故,甚或死亡就在我们身边这个事实。光阴似箭,生命无常,一旦遇到大的生活变故,疾病,甚至面临死亡,很多人就会陷入偏执焦虑烦躁中,抱怨上帝不公,抱怨命运苛刻。我们淡忘了先哲说过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或者我们压根儿就不知晓这个忠告。感慨之二,我们应该如何活着。是个很值得认真思索的大问题。生活难道只有个人的事业进步,家庭美满,期望满足吗。对此问题,先哲早已给出了指引,比方,耶稣,佛陀,孔子等。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的观念也值得参考:正视死亡,然后以更积极的心态应对生活。人生,不应只有个体自我的成长,获取个人功成名就。在死亡面前,这些个人的获取其实很渺小。很多先哲告诫我们,能够给予和付出,才是真正的成就。我们的视野,应该更开阔广博些,看看我们周边的社会,看看新闻里地球村的现状,你会惊觉,这个世界,苦难太多,可怜人太多。还算幸福的我们,真的应该关注下我们身边的他人。多关心陪伴父母长辈,关心子女,家庭和睦;第2页共10页对有困难的同事给予些支持;给我们居住社区的因病因残致贫的低收入人士一些关心;关注进城务工的、从事着城市脏活累活儿的农民工工友们;和朋友们去山区农村小学,给山里的孩子们买些文具;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感慨之三,克服摆脱人生的虚无感,还需要宗教情怀。按海德格尔的理论,死亡是每个人生命存在中最内在,最本己的体验,无可替代,无从借鉴,无法逃避。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会很容易陷入生命的虚无感和无意义感中。如古诗所言,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回望历史,多少英雄豪杰,王公贵族,所谓丰功伟业,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基督教、佛教、道教这些古老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