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实题材创作成为文艺的主潮]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毋庸讳言,因为种种原因,多年以来,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特别是主旋律作品的创作,经常遭人误解、误读,甚至是攻击和谩骂。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一个让人悲哀的事实。在所谓专业的评判体系里,现实题材主旋律作品不是被冷落,便是被划入艺术含量低的范畴而进行一些照顾性的评说。对现实题材主旋律作品的深度研究,和对所谓的纯艺术作品的深度研究相比,前者还处在中学时代,后者已经进入了博士后时期。我并不认为近些年现实题材文艺的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经典作品频出的时期。相反,我认为,与中国正在行进的伟大的现实生活相比,我们的现实题材文艺作品还显得相当地幼稚和渺小。然而,正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幼稚和渺小,正是因为这些作品的生存环境存在着问题,我才发出这种吁请。有时,我会作杞人忧天之想:如果任由这类作品自生自灭,任由这类作品的创作队伍不断萎缩下去,中国将会出现这样一种为难局面:人民创造出了一个伟大时代,可这个时代却没有出现可与之般配的伟大的文学艺术的创造。我这么说决不是危言耸听。纵观中外历史,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盛世,都伴随着文学艺术的伟大创造。这些伟大的作品,又有百分之九十是现实题材的作品。中国盛唐时期的诗歌,清代康雍乾时期和法国、俄国19世纪的小说,美国20世纪后半叶的电影和电视剧,都在佐证着这个规律的存在。这些文学、影视的辉煌大作,绝大多数都是同时代作家、艺术家对自己所处时代生活主体全面、准确、深刻的描绘。大雕塑家罗丹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巴尔扎克说:当你文思枯竭时,你只用研究研究现实生活就足够了。这些论述,很值得我们重温。奇怪的是,十多年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与日俱增,而描写现实生活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地位在专业领域内却每况愈下。久而久之,创作这类作品的人越来越少。目前,我们现实题材主旋律作品的创作队伍,已经有了断代之患。就文学界而言,35岁以下的作者,已经很少有人进行主旋律作品的创作了。我认为,要想改变这种创作远远落后于现实生活的现状,首先需要提升现实题材主旋律作品的整体水平,特别是艺术水平。这类作品整体水平的提升,关键在于作家。中国的作家,在技术层面上不存在任何问题,他们欠缺的仍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时,理性把握能力的缺乏,思想的穿透力不够。归根结底,还是作家没把如何认识和描绘当今伟大时代这个问题彻底弄清楚。因为作家没有弄清这个时代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