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浅谈“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的研究.docx
下载文档

ID:1474455

大小:17.55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浅谈 普法 指导思想 研究
浅谈“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的研究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尊严〞二字让人耳目一新。这句承诺,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阵阵暖意。“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说法进一步说明了政府“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等施政理念。从“一五〞普法到“五五〞普法,全民普法二十多年来,公民法律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国家民主与法治进程取得了巨大进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六五〞普法即将开始。六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必须要明确几个原那么,一是明确坚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二是要表达“以人为本〞的精神和要求;三是社会群众乐于接受。为此,在六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的表述方面要突出的关键词: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让人民活的更有尊严。在新形式下,能否能继续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进程,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在今年的被网友誉为虎年开篇最强音的春节团拜会上,温家宝总理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词。下面就“六五〞指导思想谈谈看法。 在宪法的框架下保护公民的自由与权利,从而使得公民生活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使得公民的能力充分发挥。解读“尊严〞的三个含义:第一,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第二,国家的开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开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开展为前提。作为一个公民来说,民意能够被充分的尊重,表达民意畅通无阻,每个公民真正能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包括责任,这也是有尊严的一个方面。社会公平才有尊严,原来城乡按不同比例来选举人大代表应该说农民的政治权利在某些方面受到了限制。新的选举法的出台一步到位,在政治权利方面更加平等,让广阔农民的表达权更有保障,使人民群众更有尊严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因此“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让人民活的更有尊严〞作为“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务必要成为时代的先声。 人之尊严,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比方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比方有序参与政府重大决策,可以对政府和官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可以充分行使自己的“选举权〞而不是“被代表〞等。将“尊严〞提升到足够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说明了中央高层对老百姓人权、生存权和开展权的强烈关注,满含着浓浓的政治关心、人文关心和亲情关心,是对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全新诠释。 在“丰衣足食〞之后,人们更渴望体面尊严的生活着。通过普法如何让他们更有尊严的生活,应该是我们的责任。遗憾的是,近些年来不少人感觉活的没有尊严、“很卑微〞。有关“尊严〞的提法可说是“凤毛麟角〞。在正常人面前,“犀利哥〞没有尊严;在城管面前,菜农没有尊严;在城市人面前,农民工没有尊严;在房子面前,蜗居者没有尊严;在权力面前,普通人没有尊严。相反,少数官员胡作非为损害民众利益,肆意践踏公民尊严,比方“钓鱼执法〞、“躲猫猫〞等重大公共事件轮番上演,令法律蒙羞。那些被强行搜身的女工,被暴力拆迁的草民,被恶意欠薪的民工,被城管追逐的小贩,被逼卖淫的少女,被送进精神病医院的上访者……其起码的“尊严〞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让人民活的更有尊严,这不仅仅百姓乐于接受,也是所有人都愿接受的事情。没有尊严的人即便摆平了上下面的关系,内心的奴性和恐惧也让他们活在毫无尊严可言的生活中。由此,让人们更有尊严地活,是我们“六五〞普法工作中不可否缺的主流思想。 贯彻让人活的更有尊严的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依然漫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任务依然艰巨,加强普法依法治理论研究,可以为加快普法依法治理立法和指导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提供理论支撑。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的环境条件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理论研究跟不上形势需要,无异于自断前程。因此,在“六五〞普法期间,要发动一切有志于普法工作的人士特别是基层普法工作者,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形成一套科学指导普法依法治理伟大实践的理论体系,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标准化的轨道。我们要在法治的原那么下,更广泛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秉承维护和谐,促进和谐,创造和谐的理念,循着提高人的法律素质、全面提升法治化管理水平和建设现代法治文化的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实现人民的安康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普法依法治理的职能作用。 第4页 共4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