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中国必须成为集成电路强国.docx
下载文档

ID:1453164

大小:24.08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中 必须 成为 集成电路 强国
中国必须成为集成电路强国 联办财经研究院课题组 中国开展集成电路是中国特殊国情的需要,如果中国不能成为集成电路强国,中国的国家平安就不能保证,这是中国不同于德国、日本等国的实质性差异。同时,在经济上,中国的核心科技将控制在外国大企业手中,中国经济必将为此付出难以估量的代价。 一、日本和韩国、台湾地区两次承接集成电路产业转移 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兴起集成电路产业以来,美国不断凭借政府和公司的政治、经济技术优势,提升信息技术,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垄断地位。同时,放弃中、低端技术的市场,从而引发了全球集成电路中、低端技术两次转移。第一次是由美国转移到日本,第二次是由日本转移到韩国和台湾地区。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开始大力开展集成电路产业,并由通产省牵头,以日立、三菱、富士通、东芝、日本电气五大公司为骨干,联合日本通产省的电气技术实验室(EIL)、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综合研究所和计算机综合研究所,共投资720亿日元,启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共同组合技术创新行开工程(VLSI)〞。经过4年多的研发,共取得1000多项技术创造专利,大幅度提升了日本的VLSI制作水平。随后,又以DRAM为突破口,凭借其生产技术和本钱及可靠性优势,迅速成为全球DRAM主要供给国。1989年日本的中、低端集成电路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53%(美国为37%,欧洲为8%,韩国为1%)。1990年,虽然美国仍然控制着高端技术的垄断地位,日本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强国。在全球半导体企业排名行榜中,居前10位的有6家日本企业,居前20位的有12家日本企业。 韩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虽然起步稍晚,但也取得了后发优势。1969年韩国政府公布电子工业振兴法,并连续实施了电子工业振兴八年方案(1969~1976年)推动半导体产业开展六年方案(1975~1981年)半导体工业扶持方案半导体工业振兴方案(1983~1987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共同开发方案(1986~1993年)等五个方案。到1998年,全球DRAM产业中心正式由日本转移到韩国。之后,韩国一边维持DRAM生产大国地位,一边开发用于数字电视、移动 等应用领域芯片。而台湾地区那么通过持续性集中投资,建成了世界一流的晶圆代工公司——台积电和联电。同时,积极研发创新,在芯片制造技术领域开始与日本齐头并进,占据全球集成电路制造的优势地位。 二、中国集成电路产业50年四次振兴均未实现预期目标 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始于上世纪60年代,先后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和2023年至今四次较大规模的振兴。如果算上起始时的大开展,那么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已经经历了五个开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研发集成电路。1972年,当中国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诞生时,美国才刚刚推出1KB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据专家估计,当时,中美之间的技术差距大约为一代水平。 20世纪80年代,中美、中日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开始兴起第一波大规模技术引进潮。1982年10月,国务院成立以万里副总理为组长的“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重点负责整治因多头引进、重复布点造成的混乱现象。提出“六五〞期间国家集成电路工业“建立南北两个基地和一个点〞的开展战略。1986年,电子部又提出“七五〞期间集成电路产业“531〞开展战略,即普及推广5微米技术,开发3微米技术,进行1微米技术科技攻关。主要路径是从美国和日本引进相关技术和设备。 1989年,电子部又提出“加快基地建设,形成规模生产,注重开展专用电路,加强科研和支持条件,振兴集成电路产业〞的开展战略。并决定实施了“908〞“909〞工程。希望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CAD开发为突破口,产学研用相结合,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合作,强化投资,加强重点工程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促进集成电路产业进入良性循环。〞先后花费100多亿元从美国和日本引进生产线。然而,由于国内研发力量薄弱,未能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很快陷入困境。 21世纪初,通过改制重组,原来引进的几条集成电路生产线(如华虹、华晶、华越)开始盈利,许多国企、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加大了投资。仅中芯、宏力、华夏和信创四大芯片制造企业总投资就超过40亿美元,超过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前30年投资总额。200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开展假设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文件)。从2000年到2022年,虽然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超过了30%,但仍未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严重依赖。 到2023年左右,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开展,原来市场占有率极高的模拟电视机、影碟机、录像机、收录机、组合音响、电唱机等低端消费类电子产品逐渐淘汰。国内有竞争力的品牌电视很快从20世纪90年代的50多个减少为10个左右,空调从110个减少到8个,冰箱从75个减少到10个,洗衣机从80个减少到7個。低端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造成了低端芯片市场的迅速萎缩。相反,与智能 、车载电子和平板等有关的中、高端芯片市场那么稳步上升,中国外乡芯片企业再次面临技术升级和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为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向中高端迈进,2023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开展推进纲要(以下称纲要),提出“到2023年,集成电路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到2030年,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到达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实现跨越开展〞的奋斗目标。 然而,由于过去欠账太多,国家急需的中、高端芯片必须大量依赖进口。自2023年国家进口集成电路的花费首次超过石油后,集成电路产品的贸易逆差一直保持在年均1600亿美元以上,并且还在进一步扩大。仅2023年1~11月,国家集成电路产品的贸易逆差就高达1748.29亿美元。 三、中国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强国必须用好“三种资源〞 第一,人才。对当今的中国来说,中、低端人力资源已不是根本性问题。因为,中国每年有1000万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其中有500万左右跟理工科有关,有100万与信息电子有关,有10万与高端电子有关。另外,每年还有约50万留学回国人员。只要政策引导得力,这些人才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向集成电路产业。加之,近年来,外乡企业通过多渠道交流和引进,也聚集了一些高端人才。如清华紫光通过人才引进,将在台湾地区半导体制造领域卓有建树的高启全、孙世伟收入麾下,并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精通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营销的精英。 第二,资金。由于集成电路产业是典型的重资产产业,前期投入大、持续时间长、技术折旧速度快,假设没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很难形成大气候。2023年,三星经过43年的持续发力,销售收入终于夺得被英特尔垄断了25年的霸主宝座,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同时利润率还超过苹果,成为全球最赚钱的企业,靠的正是前期的巨额投入。因此,有人说,“在这个行业混,策略只有一个,要么拿钱砸死对手,那么被对手拿钱砸死。〞中国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2023年,国家在公布纲要时,还成立了总额为1380亿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然而,这个基金并没有集中投向集成电路产业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而是像撒胡椒面一样撒向整个半导体产业,甚至花巨资参与封装业——三安光电、长电科技的定向增发。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集成电路产业开展规律,也有违设立“投资基金〞的初衷。 第三,研发能力。研发能力是集成电路产业开展的秘密武器,也是击败竞争对手的“杀手锏〞。2023年初,美国总统科技参谋委员会明确指出,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开展已对美国国家平安构成威胁,并要求重点抑制中国在半导体产业上的研发创新能力。随后,国际半导体巨头大量向中国市场倾销中、低端技术和产品,一方面获取知识产权收益,一方面压缩中国外乡企业的生存空间。因此,中国在欢送他们中、高端技术进入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和持续提高外乡集成电路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这是未来中国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强国的关键所在。 四、紫光集团有望成为世界级集成电路企业之一 国家制定战略,企业实施战略。集成电路產业的竞争,实质上是集成电路企业的竞争。并且,集成电路产业的竞争是全球竞争,是国与国的竞争。因此,中国要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强国,必须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培育具有显著外乡特色的龙头企业。 目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巨头主要分布在美国、韩国和台湾地区,突出代表是英特尔、高通、三星和台积电。由于美国是集成电路产业的发源地,人才、技术、资金和研发实力雄厚,中国在短时间内实现赶超不现实。而韩国和台湾地区都拥有中、低端技术的垄断地位。虽然眼下中国外乡集成电路企业与三星和台积电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但凭借中国强大的国力和一定的人才、资金、技术及市场优势,完全有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赶超。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超越三星和台积电,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才有望进入全球第一阵营。 超越三星和台积电,紫光集团可以作为重点依托企业之一。首先,紫光集团是清华大学控股的国有控股企业,具有典型的民族品牌特色。同时还是一个以芯片设计和制造为主,向云、网等领域快速拓展的高科技企业。其次,紫光集团已经具备全球搏杀的经验和实力。近5年来,紫光集团在全球芯片及信息产业领域纵横捭阖,取得了许多辉煌战绩。集团资产已由原来的13亿元提高到2000亿元,货币资金开展到500多亿元,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先后有50多家企事业单位、40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到紫光调研。总体印象是:集团战略(自主创新+国际合作)清晰、措施得力、实力雄厚、开展前景广阔。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屡次表示,未来10年,将投资1000亿美元用于开展集成电路产业。2023年8月23日,美国华尔街日报以中美芯片战争:一场千亿美元的生死搏杀为题,重点对紫光集团在半导体芯片制造领域的种种努力,以及由此对美国和世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进行了系列报道。韩国和台湾地区的主要媒体,也都陆续对紫光集团进行了报道。假设照此速度开展,10年左右,赵伟国完全可以带着他们的团队将紫光集团开展成为全球集成电路重点企业之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