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同名电影的比拟研究内容:明代冯梦龙的原著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影响,其创造的杜十娘悲剧形象也深得世人同情和怜悯。依照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原作的根底上,也有大胆的创新和尝试,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上都有相异之处。应该说,两者都是成功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石,后者是前者的推广。笔者在对两者比拟研究的根底上,更深地体会到杜十娘千百年来经久传诵的历史形象。关键词:杜十娘同名电影形象比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中国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短篇小说集“三言〞之警世通言[1]〔约刊于1624年〕,小说以细腻的笔角塑造了一个执着追求自己的美好理想、真诚追求爱情幸福的女性形象。一.原著小说叙事结构“百宝箱〞是连接故事的线索。小说中,“百宝箱〞共出现四次,构成了故事情节开展的四个阶段:第一次:当李甲为筹集从鸨儿处赎出杜十娘的三百两银子而到处奔波借债,但又毫无着落时,杜十娘拿出了“私蓄〞的〔说是从姊妹处借的而实际上是从“百宝箱〞中拿出的〕一百五十两来“任其半〞,终于感动了柳玉春借来另一半,使李甲能顺利地赎出杜十娘。第二次:当杜十娘和李甲辞别柳遇春和众姊妹准备上路时,谢月朗“命从人挈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但殷勤作谢而已。〞这“描金文具〞正是“百宝箱〞。第三次:当李甲用完那二十两白银,为行资匮乏“正当愁闷〞时,杜十娘又取钥开箱,拿出白银五十两充当行资。这一次百宝箱虽然被当面翻开,但李甲“在旁自觉惭愧,也不敢窥觑箱中虚实〞,致使百宝箱又一次坠入五里雾中。第四次:当李甲受孙富挑唆,将杜十娘出卖时,十娘悲愤交加,取钥开锁,将箱中宝物一一投之江中,最后自己也“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一次百宝箱才让李甲,孙富和旁观者一览无余,使李甲“又羞又苦,且悔且泣〞,但却悔之晚矣。二.原著塑造的杜十娘形象在小说中,杜十娘美丽,善良,轻财好义。她有心向李甲,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足见真情。她聪敏,机智,颇有心机。为赎身,早有准备。她跟鸨母争执时,机敏天道酬勤地抓住鸨母一时气话,达成口头契约,使鸨母没有翻悔余地。从中既表现了她的心计,又可以看出她为争取幸福自由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小说通过描写杜十娘对爱情和幸福的热烈追求,及其理想破灭、悲愤自沉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对妇女的侮辱与残害,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