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语境理论的发展语境理论的发展渊源.docx
下载文档

ID:1225963

大小:21.67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语境 理论 发展 渊源
语境理论的开展 [语境理论的开展渊源]   摘 要: 传统语境观把语境视作静态的事物,是交际之前就确定的常项,交际双方被视为被动的参与者。认知语境观把语境视为动态的,在言语交际中是一个变量,以解释话语动态理解过程为主要目的。假设将二者有机结合,能从宏观、微观、静态、动态的角度全面理解话语的意义。   关键词: 语境 传统语境观 认知语境观      1.引言   语境是语用学和语言交际理论中一个根本概念和核心概念。所谓语境,简单地说就是使用和理解语言的环境。人类对于语境的研究是与对于其意义的探索伴随始终的。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提出对于词语意义的理解需要依赖其出的不同语境的观点。从那以后,许多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都曾对语境有过论述,但都未能将语境作为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加以研究。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是提出语境概念的第一人,他认为语言不仅传递信息,而且是一种行为方式。因此,他提出:对活生生语言的处理,不仅要根据其使用的特定情景上下文,而且要联系具体的社会活动进行具体的语言分析。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th)把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环境概念加以扩展,提出了“上下文〞和“情景语境〞的概念,并创造了“典型语言环境〞这一概念。之后,弗斯的学生韩礼德(Haliday)进一步开展和完善了他的语境理论并提出了著名的语域理论。此外,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1972)也对语境作过研究,他认为语境的组成要素包括话语参与者、话题、背景、交际渠道、语码、信息形式、交际事件等。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Lyons)也归纳了构成语境的六个方面,用知识去解释语境,强调语言外的各种社会因素对语言表达方式选择的影响。在认知语境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语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可以说这些理论阐述都将语境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认为它是先于交际而存在的。我们可以将这些观点称为传统语境观。1986年,斯珀泊(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语用学的诞生。在该书中,两位作者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并系统阐述了认知语境在话语生成与理解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将这种观点称为认知语境观。本文拟对传统语境观与认知语境观加以系统的介绍,并在此根底上揭示出认知语境观的进步性。   2.传统语境观   传统语境观的开展与许多学科是密不可分的,比方哲学、逻辑学与人类学。哲学家们发现对于许多哲学问题的研究都必然要涉及语境的问题。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皮尔士(Peirce)发现对于人称代词(我、你、他)和表示时态的词的理解就必须参照具体的语境才能确定。另外,对于指示词的理解也必须参照具体的语境。人类学对于语境研究的奉献主要来自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他通过对南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居民的语言进行观察研究后认为,一种语言根本上植根于说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之中,不参照这些广泛的语境便难以正确理解语言。这对于研究当代的活的语言更为重要,表述离开情景语境就无意义。对于马林诺夫斯基来说,“孤立的词语实际上不过是臆造的语言事实〞,“真正的语言事实是实际语言环境中的完整话语〞,“要想规定一个音的意义,就必须仔细研究其语言环境,找出它能用于多少不同的意义。意义不是存在于语音的某种东西,意义存在于语音与环境的关系中。所以,如果一个词用于不同的环境,它就不可能具有相同的意义,它不再是一个词,而是变成两个或多个语义上不同的单位〞。“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可见,马林诺夫斯基将自己的研究对象定位为实际使用中的语言。可以说,马氏的语境观为语境理论的最终确立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根底,并为以后语用学与话语分析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清晰的研究思路。英国语言学家弗斯开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认为情景语境和言语功能类型的概念可以抽象为纲要式的结构成分,从而适用于各种事件。这样情景语境的内部关系可描述为:   (1)参与者的有关特征:人物,人品。   a.参与者的言语活动   b.参与者的非言语活动   (2)有关事物。   (3)言语活动的影响。   弗斯还创造了“典型语言环境〞这一概念(即人们在特定场合下遇到的环境),认为它决定着人们必须扮演的社会角色。   在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斯的根底上,韩礼德曾迂回地指出,如果人们集中注意的是语言系统的形式问题,那这方面的关系完全可在语言内部解决;但假设把语言系统当作整体考虑,那就必须从外部来确定对语义系统进行区别的标准。可见,语义是语言和语言之外的某种东西的交叉,这语言之外的某种东西便是社会语境或情景,它主要涉及有关世界的非语言特征,说话者和听话者都要掌握有关文化的非语言局部。后来,韩礼德提出了“语域〞这一术语,“语域〞所反映的就是语境。韩礼德把语域分为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和话语的风格三个方面。他认为,语言环境的这三个组成局部的每一局部的改变,都可以产生新的语域。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费什曼(Fishman)也对语境进行过研究,认为语境就是“谁何时何地对谁说什么话〞,是一受共同行为规那么制约的社会情境,包括时间、地点、身份和主题。而另一位美国社会学家海姆斯(Hymes)认为,语境是由以下要素共同组成的:话语参与者、话题、背景、交际渠道、语码、信息形式、交际事件等。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也归纳了构成语境的六个方面的知识,每个参与者都必须做到:   (1)知道自己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   (2)知道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3)能分辨语言活动情景的正式程度;   (4)知道对于这一交际的情景来说,什么是适宜的交际媒介;   (5)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话语适合语言活动的话题,以及话题对选定方言(在多余社团中)选定语言的重要性;   (6)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话语适合情景所属的语域。   莱昂斯以知识去解释语境,他所强调的是语言外的各种社会因素对语言表达方式选择的影响。   以上是对语境概念的传统研究,语言学家们虽然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对语境进行界定,但根本上是以一种静止的观点来看待语境的,即视语境为客观存在的,由不同层次的语境要素所构成;语境要素是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的,话语的编码和解码都要参照事先确定好的语境进行,语境是给定的而不是选定的;语境是静态的事物,是交际之前就确定的常项;交际双方视为被动的参与者,被看成是被动地适应交际发生时语境的交际观望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认知语用学的兴起和开展,语言学家们逐渐意识到传统语境观的缺乏。于是,一种新的语境观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关联理论语境观,也被称作认知语境观。   3.认知语境观   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很多语言学家把客观世界中种种制约话语的因素定格在人的认知前提之下,让主观的认知统揽全局,只有通过认知的过滤客观的语境因素才能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产生作用,于是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从此,人们对语境的研究开始从静态转向动态。关于动态语境研究最著名的是从事语言学和哲学研究的法国学者斯珀泊和英国学者威尔逊用关联理论分析的“认知语境〞。1986年,二人合作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面世,标志着认知语用学的诞生。在此书中,他们这样定义语境:“语境是心理产物,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组……正是这些假设,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对话语的理解。〞因此,认知语境观认为听话者对世界的假定以概念的表征储存在大脑中,构成一个人的认知环境。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是一系列可以映现的事实或假设的集合,它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一个理解话语的潜在的认知环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当听话者接收到新信息时他会在这个认知环境中搜寻并调用与新信息相关的概念与新信息相互作用,进而推导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认知语境中的每一个概念表征都是潜在的认知语境,交际者在建立认知语境中选择与新信息关联程度最大的概念。可以说,关联理论突破了传统语境观的局限,将语境概念视为一心理建构体,由一系列假设构成;理解话语的过程就是在语境假设与新信息之间所作的推理过程;语境假设的选择、调整与证实始终受关联原那么的支配,而不局限于和话语有关的当时物理环境或前面紧靠话语的信息。相对于传统语境观,关联理论中的语境观是动态的:在交际一开始交际双方以一定的认知环境为背景,随着交际的不断开展,新的语境假设不断地添加到双方的认知语境中,使得语境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理解涉及两类信息的结合和运算,即由话语信号建立的新的假设和在此之前己被处理的旧假设。听话者以关联理论指导其话语理解过程,以新建立的语境假设和已存储在记忆中的旧假设为前提推导出说话者的意图。总之,斯珀泊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的语境观认为在交际中的语境是动态的,它被看作是一个变项,包含一系列变化中的命题,只有关联性是一个常项,是一种必然;语境是认知性质的,是人们对世界假设的子集;话语含义的推导取决于语言符号解码产生的假设与被选定的认知语境相结合,通过演绎逻辑规那么产生语境含义。   4.结语   从传统语境观到认知语境观,人类对于语境的研究已从表象深入到本质,从以前的简单归纳分类到现在的动态解释,可以说使语境理论增强了解释力,也更加符合理论开展的总体方向。关联理论认知语境观以解释话语动态理解过程为主要目的,弥补了传统语境观的缺乏之处,假设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使我们从宏观和微观、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全面理解话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5]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7,(4).   [7]彭建武.语境研究的新思路――认知语境[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0,(1).   [8]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