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深圳行政管理制度革新思考.docx
下载文档

ID:1146442

大小:26.49KB

页数:1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深圳 行政管理 制度 革新 思考
深圳行政管理制度革新思考 一、深圳过去八轮机构改革:国家经济管理从微观到宏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排头兵〞和“试验场〞,深圳在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大胆打破方案经济下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历经八次机构改革,初步建立了适应XX市经济社会开展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政府对经济管理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 1.第一次机构改革。主要围绕简政放权和政企分开,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深圳特区建立的初期,就已经倍感旧体制对经济开展的羁绊,因此,1981年8月开始进行了首次机构改革,主要围绕简政放权和政企别离展开,重点是撤销、合并职能重叠、交叉的专业主管局(办),经过改革,XX市政府工作机构由原来的53个减少为18个,XX市委工作机构为8个,群团机构7个。撤销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为企业公司,建立了包括深圳特区开展公司、深圳特区建设公司、XX市物资供应公司、XX市航运公司、XX市对外贸易公司、XX市商业贸易公司、XX市旅游公司等为主的数十家企业公司。初步调整政府职能,对经济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这轮改革,到1982年5月才告一段落。通过改革,初步解决了精简政务、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等问题,扩大企业自主权,调动了企业积极性。 2.第二次机构改革。主要围绕加强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职能、改善宏观调控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展开。 深圳特区进入了大规模根本建设阶段后,外向型经济特征日益明显,机构设置已不能与之相适应,1983年底,XX市委和市政府决定进行第二次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主要围绕加强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职能、改善宏观调控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展开。重点继续简政放权以外,主要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同时加强决策、咨询部门。具体做法是在政府行政体系中建立“三委五办〞:将XX市方案委员会改为深圳社会经济开展委员会,增设工业开展委员会、城市规划委员会、进出口委员会;同时成立特区咨询委员会,作为XX市委、市政府的智囊机构;在市长、副市长直接领导下,分设基建、财贸、交通、农牧、文教等五个精干的办公室,作为协助市长工作的办事机构。这次改革,持续到1985年5月才告一段落。这次改革,增强了政府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开展规划、掌握经济信息和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职能,强化了间接调控的职能和手段。 3.第三次机构改革。重点强化特区政府的决策体系和监督职能,政府进一步撤离微观经济领域。 1986年以后,深圳特区的工作重点已从前几年的打根底、铺摊子,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1986年9月,XX市委和市政府决定进行第三次机构改革,重点是精减政府管理层次,强化政府监督职能,完善咨询和决策体系。具体方面,设立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加强重点工作领导。分别在方案、工业、进出口、城市规划和基建、城管、引进外资、机构编制、经济体制改革等九个方面设立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作为决策审议、咨询和协调机构,对有关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审议和协调;下设办公室(局)作为办事机构,同时又是政府的职能部门。撤并和增设局部机构。增设贸易开展局、引进外资办公室,作为XX市政府主管进出口贸易、引进外资工作的职能机构;为了加强与内地企业联系,在政府办公厅增设正处级经济协作办公室等。这次改革持续到1987年8月。这次改革,强化特区政府的决策体系和监督职能,加强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政府进一步撤离微观经济领域。 4.第四次机构改革。重点调整政府经济口和建设口的机构,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资产管理职能分开。 党的十三大以后,XX市委和市政府于1988年2月开始进行第四次机构改革,重点调整了政府经济口和建设口的机构。将工业办公室、贸易开展局、引进外资办公室三个单位合并为经济开展局,对全市工业、贸易和外资引进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撤销根本建设领导小组、XX市人民政府根底设施建设办公室、国土资源局、规划局,重组为建设局和建筑工程局,建筑工程局、房产管理局、环境保护局由建设局归口管理;物价局并入工商行政管理局(加挂物价局牌子);成立了XX市投资管理公司,负责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这次改革到当年9月才告一段落。这次改革,将政府行政管理和资产管理职能分开,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新机制。 5.第五次机构改革。全面取消企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一些政府职能转移到社会中介组织。 1991年2月至1993年9月期间,深圳进行了第五次机构改革时期,之后的几年,又对一局部机构进行调整。这次改革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切断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明确政府与国营企业的资产管理关系,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明确了国资办——资产经营机构——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关系。二是调整了贸易、房地产市场、建筑市场等经济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调整了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两个领域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实现相关领域的全市统一管理。。三是进一步开展社会中介组织,完善社会自我管理机制。把一些属于社会性、群众、公益性的事务,从政府的职能中转移出去,发挥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社会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此后的一段时间,深圳又陆续对政府机构及职能进行一些调整。进一步理顺对能源、社保、税务、招商等政府管理职能,这次改革,全面取消企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彻底实现政企分开,加强宏观调控。 6.第六次机构改革。探索大系统大行业管理,加强政府宏观调节能力。 21世纪初,深圳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框架已建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的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2022年3月至2022年7月,深圳展开了第六次机构改革。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按照职能上下对口以及“一件事由一个部门主管〞、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那么,通过大系统大行业配置政府各部门的职能,理顺了30个单位22项职能交叉问题;在机构设置上,将港务局与运输局合并,组建交通局,建立大交通运输体系;继续完善大城建、大农业、大文化管理机构;将三个保税区管理机构予以合并,设立一个综合的管理机构等,进一步稳固和完善了XX市原有大系统、大行业管理体制。组建经济贸易局,承担原经济开展局、贸易开展局和劳动局的局部职能,XX市平安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该局。组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原贸易开展局、经济开展局和外商投资局的局部职能划入该局。组建信息化办公室,作为政府的主管信息化建设的部门。从产业开展需要,单设旅游局和驻深工委。2022年7月,为推进XX市金融开展工作,单设XX市人民政府金融开展效劳办公室。改革之后,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大为加强。 7.第七次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间职能,强化政府公共效劳能力。 2022年11月至2022年5月期间,结合XX市提高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化城市开展目标,深圳进行了第七次机构改革,提出了建立政府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这次改革,一是突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机构。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提升政府对居民就业、失业、社会保险方面的效劳水平,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和依法处理劳动关系力度。将平安生产监督管理局由副局级升格为正局级,强化平安生产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平安。强化政府对企业的效劳机构,设立中小企业效劳中心和金融开展效劳办公室,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社会效劳体系和金融效劳平台。设立行业协会效劳署,以培育、开展、标准行业协会。同时,进一步充实和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部门力量,加强和改善社会治安管理。二是加强市场监管机构。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政府对食品平安的协调管理职能以及对保健品、化装品的监管力度。将知识产权局改为市政府直属的行政机构,单独设置,对专利和版权实行统一管理和执法。三是强化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机构。借鉴“大部制〞经验,综合设置机构,进一步完善大系统、大行业管理。组建开展和改革局,强化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的战略研究和宏观调控能力,统筹改革和开展规划,表达以改革促开展、在开展中深化改革的思想。组建贸易工业局,统一管理全市工业、国内外贸易和招商引资工作,强化政府对产业开展的支持。组建科技和信息局,统筹科技开展和信息化建设,减少职能交叉重叠。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政府特设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实现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四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环境资源保护机构。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市政府部门间职能,特别是经济管理方面职能和市场监管方面职能。 8.最近一次机构改革。全面实行“大部制〞,提高政府统筹协调能力。 202223年,深圳启动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重点是“大部制〞改革,所不同的是,深圳本轮改革之前已与其他地方在“大部制〞改革后的机构设置根本差不多,当时XX市人民政府机构总数只有46个。深圳的“大部制〞是进一步深入推进,改革后,深圳的政府机构缩减为31个。这次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打破现有政府行政架构的局、办的部门模式,按照政府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市政府各机构将统称工作部门,根据部门的职能定位作出区分,其中主要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并监督执行的大部门称为“委〞;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的机构称为“局〞;主要协助市长办理专门事项,不具有独立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称为“办〞。各委、局对市政府负责。一局部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的局,由主要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的委归口联系。改革后,按照大行业,整合决策、规划职能设立七个委员会,包括开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财政委员会、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交通运输管理委员会、卫生和人口方案生育委员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整合原有的人事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整合原文化、旅游、体育局为文体旅游局。成立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原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知识产权局的职责,以及卫生局饮食环节的食品监管职责整合划入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政府原有直属机构中只有公安局、教育体育局、民政局、司法局、审计局、口岸办、台办共7个机构暂不作调整。与此同时,文化产业效劳办公室、金融产业效劳办公室、保税区管理局等从事经济效劳的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得以保存。通过机构和职能整合,将能够实现从全局上防止政府决策中的部门利益偏好,能够让决策在全市统筹的平台上通盘考虑,这将极大地提高政府的行政运行效率。以产业管理为例,原来涉及产业管理的部门多达5个,现在全部职能整合入科工贸信息委员会,从产业准入审批、工程引进、资金扶持、配套效劳等方面工作由一个机构负责;在市场监管领域,以前工商、质监、卫生、知识产权等部门按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分工,导致市场监管职责不清、执法资源分散,食品平安、无牌无证、制假造假等现象屡禁不止,现在这些机构和职能全部整合到市场监管局,实现对市场的统一监管。改革后,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和效劳功能大大增强,市场监管体制得到理顺。 通过上述八次机构改革,深圳政府逐渐从微观领域退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率、市场公平、可持续开展等经济法的根本原那么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得到实现。可以说,机构改革过程也是经济法理想的实现过程。 二、深圳审批制度改革:国家经济管理方式从直接到间接 除机构改革外,深圳还在全国率先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长期以来,行政审批被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方式。这种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具体经济行为的经济管理方式在全国至今仍普遍存在,羁绊着经济的开展。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较早体会到认识到这一点,从1997年深圳率先在全国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始,历经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审批制度改革还在进行中。 1.第一轮审批制度改革:实现审批工程设定法定化 在启动首轮行政审批制度之前,深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