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页从爱心走向民主心得体会从形式民主走向实体民主随州市农村从“两票制〞到“两会制〞是对农村基层民主的深化,在解决现阶段农村基层民主进程中的两大难题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发挥了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自治,首先要改进村党组织的领导,在村民自治的法治框架的背景下,增强党组织权威的民意根底。这是实施村民自治制度过程中一大难题。村民自治是赋权于民,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在村的范围内,全体享有选举权的村民通过秘密划票、平等竞争、公开直选等形式,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举出能够代表村民利益的村民委员会。村委会民主选举不仅变村干部由自“上〞而“下〞的任命为从“下〞往“上〞的“选任〞,赋予了村民自主决定村庄领导人的民主权利;而且,授权方式的转变,也使村委会获得了来自村民普遍认同的合法性权威。广泛的村民根底,使村委会在村庄政治生活中拥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与此同时,作为村庄社区领导核心的村党支部,其成员的产生方式那么主要是由上级党组织任命或由支部成员(少数几个人)选举。权力合法性来源的差异,使村支部书记缺乏充分的民意根底,工作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以致有的村党支部书记在村民面前感到底气缺乏,党支部领导不了村委会,导致“两委〞关系不协调。党支部是农村基层的领导核心。尽管村委会是由村民直选产生的,但其并不享有挑战党支部权威的权力。但是,村党支部选举方式不如村委会主任选举方式开放,往往是“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或直接由上级组织任命,削弱了党支部的群众根底,抑止了党支部在农村的战斗堡垒作用。广水市的“两票制〞实践,创新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选拔方式。通过群众投信任票、党员投选举票的方法选举村党支部书记,不仅使村党支部获得了村庄社区的合法性权威,而且有利于干部作风的转变,第2页共3页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与此同时,“两票制〞也发出了不能代表群众利益的党员不能当村支书的明确信息,使村民感受到,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一选举制度创新,代表了最广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和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村委会的直接民主选举和村党支部书记的“两票制〞选举,以民主的方式产生“当家人〞,较好地解决了“有人管事〞的问题。这是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修订以后村民自治进程取得的重要成果。但是,仅仅有民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