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docx
下载文档

ID:1039255

大小:21.22KB

页数: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基层 农业技术 推广 体系 改革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改革现状;问题;开展对策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设立的为基层广阔农民和农业生产者提供技术效劳的公益性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开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和支撑[1]。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23)30号)精神,近年来,XX省各地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改革思路,合理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科学核定编制,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与机制创新[2]。XX县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县,也是XX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重点区域。通过调研了解,经过7年多的开展,该县农技推广“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得到扭转,推广能力和公益性职能得到明显加强。 1XX县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成效 1.1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XX县区农技推广体系共核定人员编制214名,目前,在编人员211名,其中,农技员78名,水产员23名,农机员42名,畜牧员68名。农技推广的“人、财、物〞已全部收归县农业局统一管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效劳站原那么上实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县管乡用[3]。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在农技推广方案制订、组织实施、工作考核等方面,管理和指导职责明确,在管理体制方面解决了因条块分割造成的管人和管事别离等问题。 1.2人员队伍保持稳定 XX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和财政保障水平较改革前有了明显提高,在岗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与基层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相衔接已经得到落实[4]。以XX县区为例,除所在乡镇年终考评奖与不同行业基层事业单位年终考评奖有差异外,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水平与其他行业基层事业单位完全一致,较好地激发了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保持了队伍的总体稳定。 1.3职责履行落实到位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XX县区专项已全覆盖,从制度层面解决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工作经费的问题,如XX县区2023年落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工程资金194.28万元,之前未覆盖的2023个乡镇均于2023年列入国家投资建设工程范围,保障了农技推广效劳机构办公有场所、效劳有手段。实施的绩效考评制度也促使基层农技站及其人员切实认真履行职能,如XX县区对农技人员实行“业务主管部门30分、乡镇30分、效劳对象40分〞的百分制考评,将工作考评结果与农技人员的待遇挂钩,有效地推动了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平安监管、信息效劳等公益性职能落实到位。 1.4效劳格局实现“一主多元〞 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效劳组织等多元化推广效劳组织,是基层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当前,以基层农技推广综合站为主,农技推广社会分工日趋多元,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和经销商的技术效劳覆盖面越来越广,效率也越来越高,“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格局根本成型。农技推广效劳分工具有层次性和互补性,农技综合站的病虫害测报等公益性效劳惠及各种类型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一般都以实验教学基地等形式与科研机构、高校建立固定联系,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都实行“五统一〞,统一技术效劳,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干不了、办不好的事情。 2XX县区农技推广开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2.1人员年龄结构老化 因工资收入少、工作条件差、社会地位低等原因,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缺乏吸引力,长期以来缺少新鲜力量的补充,后继乏人。虽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以来的情况有所改善,但由于工作很辛苦,待遇跟不上,XX省基层农技人员总体上“新进〞的少、“跳槽〞的多,整个队伍人员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在编人员50岁及以上的占27.4%[4]。以XX县区某农技站为例,在编人员14名,只有1人年龄低于50岁。 2.2队伍专业素质偏低 长期以来,基层农技人员接受培训少,技术知识更新慢;资格准入制度没有严格落实,新进人员起点低,导致非专业人员比例偏高;鼓励措施缺乏,难以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推广效劳工作。目前,全国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无学历的和没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都超过20%,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5]。以XX县区某农技站为例,12名工作人员都是高中或中专学历,没有大专以上毕业生。 2.3办公设施条件有限 目前,乡镇推广机构的办公条件逐步得到解决,但实验等设施条件仍然严重落后,农技人员主要依靠“一张嘴、两条腿〞开展工作,影响了农技推广效劳的质量和效果[6]。例如,基层农技站可用显微镜鉴定常见的寄生虫,但对细菌、病毒等病原就无能为力。另外,虽然乡镇农技人员的根本工资已得到财政供应,但其日常进村入户的交通等根本费用得不到保障,农技人员下乡的摩托车油费需要自己负担,面临着“有钱吃饭,没钱打仗〞的情形。 2.4负担职责过重 基层农技站自身职责就非常多,包括农技、畜牧、水产、农机等多个行业,还有病害防控、信息效劳、教育培训、平安监管、示范推广、应急处置等多项职能。每个农技员都是身兼多职,并且村级协防员每月只有200元补助,可调动的积极性也不高。一方面,加强统筹、一人双岗等综合建站的目标没有实现,各行业完全分块运作,工作效率没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虽然三权归县,但是县管乡用,乡镇是事实上的父母官,农技站承担了大量的乡镇工作,进一步加重了工作负担。有农技员坦言,自己从事本职工作只能分配30%的精力,70%的精力要用于乡镇分配的与农技无关的工作。 3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对策建议 3.1培养与培训并重,加快实施特设岗位方案 改善从业素质和队伍结构是提高农技推广效劳能力的前提。除了加强在职技能培训外,各地应因地制宜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设岗位方案,增加新生力量和提高专业素质。XX省从2023年起采取了“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法,方案用5年时间培养3000名左右基层农技人员[7]。全省统考在高考前举行,以县为单位择优录取后签订协议书,培养时间为3年,毕业合格后获得大专学历,并聘用到乡镇农技站工作。2023年,XX省报名考生3804名,招录考生337名,其中,XX县区定向培养6人。因政府、社会、家庭、考生的目标和路径清晰,并且结果可预期,可有效破解农技推广人员“进不来、留不住、用不上〞的难题。据了解,XX省财政还承担农技人员的培养学费,并给予享受在校生同等的奖、助、贷学金等优惠就学政策[8],政策效应更大。 3.2投入与管理同步,提高推广补助经费效能 加强条件建设和经费投入是提高农技推广效劳能力的保障。2023年,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XX县区财政专项已覆盖所有农业县,从面上解决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工作经费的问题。建议将其由财政专项转为列入经常性预算,确保经费的稳定性支持;同时,应进一步标准工程实施管理,明确用于基层农技人员下乡费用津贴或绩效奖励的比例,保障资金使用效益。XX县区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工程资金194.28万元,支出的间接费用较高,方案只有约25%用于农技人员进村入户的补助和绩效,且与基层的说法不完全一致。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工程也已覆盖全部乡镇,在解决办公条件的根底上应逐步把投资重点转向实用型仪器设备等。地方财政也应增加对农技推广补助经费的投入,在保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履行职能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的根底上,加大对科技示范、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3.3行业与地方兼顾,完善农技推广体制机制 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是提高农技推广效劳能力的根本。一方面,要加强行业管理。根据形势开展变化,省、市级XX县区级农技推广机构应不断创新并完善农技推广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对基层站的领导与支持,在“三权归县〞的根底上真正落实“县管〞。在具体职责方面,可按不同层级推广机构能力水平进一步明确相应事权,如疫病测报、鉴定等职责应加强上下联动。另一方面,要聚焦农业生产。基层农技推广站立足所在乡镇,效劳于当地农业农村开展,但应该明确“乡用〞的界限。采取完善农技推广岗位责任制的方法,让农技人员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在实践中探索量化考核、绩效挂钩等工作机制[9]。 3.4一主与多元互补,开展技术效劳立体格局 开展社会效劳和多元互补是提高农技推广效劳能力的方向。当前,农业科技开展很快,新技术、新技能不断涌现,在农业生产一线不但要依靠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开展技术效劳,而且要开展多元化的技术效劳载体。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配置效劳的决定性作用。目前,涉农企业在基层的技术效劳正逐步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进一步提升了技术效劳的规模和层次。建议研究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方法,在直接鼓励实际种粮农户积极性的同时,稳固农资市场规模与效益,引导社会化技术效劳更多地惠及普通农户。二是要坚持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根底性和公共性作用。事关社会公众平安和农业开展根本的公益性职能,如动植物防疫、产品质量平安、农业应急等,政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三是要积极引导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和效劳。农业科教单位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和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者[2023],具有明显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是加快现代农业开展的引领性力量。因此,应在工作机制和工程设计方面下功夫,推动各级专家加强与基层的互动,积极开展在基层技术指导和技术效劳。 参考文献: [1]王春明,王立坤,马君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3(21):353-354 [2]XX省人民政府.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eb/ol]. [3]佚名.XX省XX市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建设[eb/ol]. [4]张新芝,平先良,陈斐.关于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思考——以XX省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2(3):305-32023 [5]张桃林.张桃林副部长在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6]刘海清,温春生,李玉萍,等.XX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开展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23,31(1):55-58 [7]文洪瑛,陈涛.江西定向培养基层农技员[n].农民日报,2023-05-2023(1) [8]XX省农业厅科技处.XX省出台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政策[eb/ol]. [9]许新清.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调查与改革对策分析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23,30(5):64-66 [2023]张玉珍,孔德平,耿博,等.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推广效劳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XX市农林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3,34(2):50-51第2期孙慧武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X8226;73X8226; 第9页 共9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