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蜗牛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手写教案保存方法 标准版

栏目:合同范本发布:2025-03-29浏览:2收藏

手写教案保存方法 标准版

手写教案范本(5篇精选范文) 时间:2025年3月29日,星期六(农历乙巳蛇年三月初一)15:16 说明:以下教案严格遵循2025年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备课规范》,包含核心素养目标、跨学科融合、差异化教学等要求,适用于手写备课场景。每篇均标注学科、学段及创新设计亮点。 范文1:小学语文(三年级·寓言教学) 课题:《守株待兔》核心素养教案 手写要点: 1. 分层目标: 基础层:能复述故事情节(红笔标注关键词) 拓展层:小组辩论"偶然与努力的辩证关系" 2. 跨学科设计: 数学:计算农民浪费的耕种时间(附田字格演算区) 美术:绘制四格漫画版寓言(右侧留白8cm×8cm) 范文2:初中物理(八年级·实验课) 课题:浮力原理探究(项目式学习) 创新模块: 1. 安全警示框: 手绘实验器材图示(弹簧秤/烧杯使用规范) 急救电话旁注"浓盐水溅眼处理步骤" 2. 生成性设计: 预留"学生猜想记录区"(虚线方格×5) 误差分析对比表(课后补填实测数据) 范文3:高中思政(高一·议题式教学) 课题: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特色设计: 1. 本土化案例: 粘贴本地人大议案剪报(预留2处双面胶位) 走访社区书记的访谈提纲(箭头标注提问逻辑) 2. 价值引领: 页脚手写金句:"民主不是装饰品,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范文4:幼儿园大班(STEAM活动) 主题:纸桥承重挑战 童趣化呈现: 1. 图示化流程: 用彩色铅笔绘制材料清单(纸巾/硬币简笔画) 分步折纸示意图(①⑤编号+箭头指引) 2. 观察记录: 粘贴幼儿作品照片区(3寸大小方框) 童言童语摘录框:"我的桥能放100个恐龙!" 范文5:中职汽修(实训课) 项目: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 产教融合设计: 1. 行业标准对照: 手抄GB/T 314842025电池循环寿命要求(黄底高亮) 企业工单模拟(故障代码:P0A3F) 2. 安全强化: 高压电防护口诀(红笔描边):"一断二测三作业" 急救流程图(绝缘棒使用步骤简笔画) 手写教案规范提示 1. 2025年新要求: 每页需预留"教学反思区"(≥5行横线空间) 涉及敏感内容(如国防教育)须用档案级墨水书写 2. 效率工具: 可扫描教案生成电子版(推荐"师助通"APP) 重要教案建议复印存档(防潮档案袋保存) 3. 个性建议: 用荧光标签区分教学目标/重难点 实验课教案可夹带样品(如植物种子袋) (注:实际书写需删除示例内容,涉密课程教案须用保密本登记)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以下是为不同科目和年级生成的五篇手写教案范本:

范文一:小学语文教案 《小石潭记》

课程名称: 小学四年级语文

课题: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柳宗元及文学背景。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 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情景教学法
互动讨论法

教学步骤:
1. 导入: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成就。
2. 课文朗读:学生轮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3. 生字词学习:讲解并让学生书写生字词。
4. 内容讲解:分析文章结构,解释难点。
5. 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
6. 总结:回顾课文内容,讨论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
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范文二:初中数学教案 《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课程名称: 初中二年级数学

课题: 《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目标:
1. 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
2. 掌握一次函数图像的特点。
3. 学习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法
实例演示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步骤:
1. 导入:复习一次函数的定义。
2. 图像绘制:演示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过程。
3. 性质探究:引导学生探究一次函数的性质。
4. 练习巩固:完成相关练习题。
5. 总结讲解:总结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反思:
学生对一次函数图像的理解程度
练习题的难易程度

范文三:高中英语教案 《Unit 1 Reading: The language of science》

课程名称: 高中一年级英语

课题: 《Unit 1 Reading: The language of science》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大意,掌握科学语言的特性。
2. 学习并运用新词汇。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
合作学习法
互动讨论法

教学步骤:
1. 导入:介绍单元主题和文章背景。
2. 预读:快速浏览文章,预测文章内容。
3. 精读:深入阅读文章,分析文章结构。
4. 词汇学习:学习并运用新词汇。
5. 课堂讨论:讨论文章中的科学语言特点。
6. 练习巩固: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课堂讨论的活跃度

范文四:小学科学教案 《认识植物》

课程名称: 小学三年级科学

课题: 《认识植物》

教学目标:
1. 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2. 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过程。
3. 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实物观察法
实践操作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步骤:
1. 导入:展示植物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 观察活动:观察教室内的植物,记录特征。
3. 讨论分析:小组讨论观察到的植物特征。
4. 植物生长过程: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
5. 实践操作:种植小植物,观察其生长。
6. 总结反馈:总结活动收获,分享观察结果。

教学反思:
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实践操作活动的有效性

范文五:初中历史教案 《秦朝的统一》

课程名称: 初中一年级历史

课题: 《秦朝的统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
2. 掌握秦朝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3. 学习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步骤:
1. 导入:介绍秦朝之前的历史背景。
2. 统一过程:讲述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
3. 统一意义:分析秦朝统一对后世的影响。
4. 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学习秦朝的政制、经济和文化。
5. 课堂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
6. 总结反馈:总结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程度
教学内容的信息量

这些教案范本仅供参考,实际教案应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调整。

 

以下是 5 篇不同学科的手写教案范本示例,你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需求进行修改和完善:

《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甲天下、波澜壮阔、拔地而起”等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3.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1. 播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并谈谈感受。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有一处山水甲天下的地方是哪里吗?”引出课题——桂林山水。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0 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或字典自学读音和意思。
2.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重点讲解“澜、峦、泰”等难写字的字形和笔顺。
3.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读音错误,指导读通顺句子。

(三)精读课文,感悟美景(20 分钟)
1. 默读课文,思考:桂林山水美在哪里?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做标记。
2. 交流汇报,引导学生从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两方面来说。
    学习描写漓江的水的段落: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理解“静、清、绿”的含义,引导学生想象漓江的水宁静、清澈、翠绿的样子,并感情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漓江的水与别处水的不同,突出其独特的美。
    学习描写桂林的山的段落:
      默读第三自然段,小组讨论:桂林的山有什么独特之处?
      汇报交流,抓住“奇、秀、险”三个字,结合具体语句理解桂林的山形态各异、色彩斑斓、险峻的特点,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直观感受。
      指导朗读,读出对桂林山水的赞叹之情。

(四)体会写法,拓展延伸(10 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桂林山水的美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的?
    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如“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让学生仿照例句说一说。
    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修辞等。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游览过的一处美景,学习作者的写法进行简单描述。

(五)布置作业(2 分钟)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介绍家乡美景的短文。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配方法的概念和原理,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和技巧。
2. 通过对配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转化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3. 通过练习巩固配方法,提高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准确率和速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能够正确运用配方法求解各种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理解配方法的原理,尤其是在配方过程中常数项的确定和完全平方式的构造。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5 分钟)
1. 提问: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2. 回顾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和步骤,解一个简单的直接开平方法的方程,如\((x 3)^2 = 16\)。

(二)引入新课(5 分钟)
1. 出示一个不能直接用开平方法求解的一元二次方程,如\(x^2 + 6x + 5 = 0\),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
2. 引出配方法的概念: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来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三)探究配方法(20 分钟)
1. 以\(x^2 + 6x + 5 = 0\)为例,讲解配方法的步骤:
    移项:将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即\(x^2 + 6x = 5\)。
    配方: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frac{6}{2})^2 = 9\),得到\(x^2 + 6x + 9 = 5 + 9\)。
    变形:左边写成完全平方式,即\((x + 3)^2 = 4\)。
    求解:两边开平方根,得到\(x + 3 = \pm 2\),所以\(x_1 = 1\),\(x_2 = 5\)。
2. 引导学生思考配方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加或减都不改变方程的解,从代数式的角度进行解释,加深学生对配方法原理的理解。
3. 再给出几个不同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如\(x^2 4x 3 = 0\),让学生模仿上述步骤进行配方求解,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巩固练习(15 分钟)
1. 出示多道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题,包括数字系数和字母系数的方程,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请部分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集体讲评,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纠错,强调配方过程中的易错点。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1. 请学生回顾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和关键要点。
2. 总结配方法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配方法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六)布置作业(5 分钟)
1. 完成课本上关于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若干道。
2. 拓展作业:尝试用配方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思考配方法与其他解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高中英语——定语从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定语从句的定义、结构、引导词及其用法;理解关系代词 that, which, who, whom, whose 和关系副词 when, where, why 在定语从句中的作用和区别。
2. 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判断定语从句,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子翻译、写作等语言实践活动,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定语从句,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兴趣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在学习中探索英语语言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定语从句的基本结构和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的正确使用。
难点:区分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尤其是 that 和 which 在限定性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中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1. 展示一些含有定语从句的英语句子,如“The book that I bought yesterday is very interesting.” “Do you know the man who is standing under the tree?” 让学生观察这些句子的特点,引出定语从句的概念:在复合句中,修饰某一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做定语从句。
2. 提问学生:在这些句子中,定语从句分别修饰哪个词?从而引出先行词的概念。


(二)知识讲解(15 分钟)
1. 详细讲解定语从句的构成:先行词 + 关系词 + 从句。
2. 介绍关系代词 that, which, who, whom, whose 的用法:
    that 既可指人又可指物,在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作宾语时可省略。例如:“The student that/who studies hard will get good grades.” “This is the book that/which I want to buy.”
    who 用于指人,在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例如:“The man who is talking with my father is my uncle.” “Who is the girl that you met at the party?”
    whom 指人,在从句中作宾语,通常可省略。例如:“The boy whom you saw just now is my brother.” “Who is the teacher (that/who/whom) you like best?”
    whose 用于指人或物,在从句中作定语,表示所属关系。例如:“The girl whose bag is red is my sister.” “I live in a house whose windows are broken.”
3. 讲解关系副词 when, where, why 的用法:
    when 在从句中作时间状语,其先行词往往是表示时间的名词。例如:“I still remember the day when we first met.” “When did you come back?”
    where 在从句中作地点状语,先行词是表示地点的名词。例如:“This is the place where I grew up.” “Where did you find your keys?”
    why 在从句中作原因状语,先行词是表示原因的名词。例如:“The reason why he was late is unknown.” “Why did you choose this book?”

4. 通过实例对比分析限定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区别,如“The car that/which is red is mine. The car, which is red, is very expensive.” 强调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不能用 that,且从句只是对先行词的补充说明,即使去掉也不影响主句的完整性。


(三)练习巩固(20 分钟)
1. 单项选择练习:给出一些关于定语从句的题目,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关系词填空,强化对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用法的记忆和理解。例如:
    This is the man _______ helped me yesterday. (A. that B. who C. which D. whom)
    I know the reason _______ he didn't come to the meeting. (A. that B. when C. where D. why)
2. 翻译练习:提供一些含有定语从句的中文句子,让学生翻译成英语,如“我昨天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他就是那个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人。”锻炼学生运用定语从句进行表达的能力。
3. 让学生互相批改翻译句子,教师巡视并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和点评,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1. 与学生一起回顾定语从句的重点知识,包括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的用法以及限定性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区别。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积极运用定语从句,提高英语写作和口语表达的水平。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1. 完成课本上关于定语从句的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位你最敬佩的人,要求至少使用三个定语从句。


《小学科学——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原料、产物和条件;知道光合作用对植物自身生长以及维持生物圈碳 氧平衡的重要意义。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简单现象。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植物科学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植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原料、产物和条件,掌握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式。
难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尤其是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1. 播放一段有关植物生长和茂密森林的视频片段,提问学生: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引导学生说出阳光、水分、空气等基本要素。
2. 引出问题:植物是如何利用阳光进行生长的呢?从而导入光合作用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10 分钟)
1. 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 介绍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能、叶绿体和适宜的温度等因素。用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表示光合作用:6CO₂ + 6H₂O → C₆H₁₂O₆+ 6O₂。
3. 结合图片和动画演示,详细解释叶绿体的结构以及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微观与宏观的联系。


(三)实验探究(20 分钟)
1. 实验准备:准备若干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镊子、火柴、遮光纸等实验材料和器具,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2. 实验步骤:
    暗处理: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设置对照实验:选取一片叶子,用遮光纸从上下两面遮光,然后将其放置在光下照射几小时。
    摘取叶片:摘下这片叶子,去掉遮光纸。
    酒精脱色: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漂洗加碘: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滴加碘液。
    观察现象: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使用酒精灯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 实验结果与结论:未遮光部分变蓝紫色,遮光部分不变蓝紫色。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四)拓展应用(7 分钟)
1.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如树木的生长、氧气的产生等。
2.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上没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会怎样?引发学生对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思考。


(五)课堂小结(3 分钟)
1. 与学生一起回顾光合作用的概念、原料、产物、条件和重要意义。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身边的植物,探索更多关于植物生长和生理活动的奥秘。


(六)布置作业(2 分钟)
1. 回家后给家长讲解光合作用的知识。
2. 观察自家阳台上的植物一周内的生长变化,并记录下来。

手写教案保存方法 标准版

手写教案范本(5篇精选范文) 时间:2025年3月29日,星期六(农历乙巳蛇年三月初一)15:16 说明:以下教案严格遵循2025年教育部《中小学...
点击下载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客服
    • 微信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