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蜗牛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栏目:合同范文发布:2025-02-05浏览:1收藏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第一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拨动情感之弦 唱响生命之歌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 徐小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这样一篇充满人间真情的课文一定能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效仿的意愿。设计理念:

根据“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这个课题的思想,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凭借课文的例子,抓住课文几次出现的数字为突破口,另一方面又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以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两条线交互进行,在教学中注重朗读、注重感悟、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创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再创造学习,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情感,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教学重点: 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教学难点: 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走近文本

1、字幕出示: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罗曼罗兰 爱,可以创造奇迹。——莎士比亚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爱”的主题的文章。

3、板书:桥 师:桥,见过吗?

4、在“桥”前板书:生命 师:见过生命桥吗?

5、将课题补充完整《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呢?

6、齐读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们从这双眼睛中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板题的设计从右往左解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了解文本

1、生初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划出课文中含数字的句子。

2、汇报。谁知道文中的海峡指的是什么海峡?(台湾海峡)那么跨越海峡桥的两端是?(板书:杭州,台湾)跨越海峡的这一头是?那一头是(板书:小钱,青年)

3、师:你能根据黑板上的板书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4、与其他课文相比较,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含数字的词,你们找到了吗?

5、老师将这些数字进行了重组,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出示: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

大陆,18岁的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生命的即将绽放。

台湾,7.3级的大地震,一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骨髓流出。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合适的骨髓,24小时的保存期,经过十几小时的奔波,那跨越海峡的骨髓涓涓流进了小钱的身体里„„

6、读一读,交流读后感想。

7、师:每次读着这几个句子,读着这几个数字,我都被深深地感动着。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这些数字,去体味那份纯真至情的爱,去追寻那份生命的感动。

设计意图:抓住本文中多次出现的数字进行教材重组,以此为教学突破口,让学生快速地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可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屏弃了传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式。

三、细读品味 深入文本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细细地品味这些含着数字的句子。哪一个数字令你心头一震?为什么?生读。

预设交流:

(一)18岁

1、生:令我心头一震的数字是18岁

2、请你把这数字所在的句子读出来.句子1: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并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1)让我们来看看白血病相关资料。读了材料,你体会到了什么?

(2)“生命如花,岁月如花。”人们常常用花来形容生命。在这段话中,同样也有三个描写花朵的词语,(出示:凋零 含苞 绽放)

十八岁,这是()的花朵(含苞、绽放、即将盛开的,含苞待放的„„)而18岁的患了白血病的小钱,这是()的花朵(枯萎的、即将凋零的„„)(3)18岁啊,一个充满梦想的年纪,一个如花的年纪。灿烂的阳光穿透明亮的窗户,轻柔地抚摩着万物,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了,可是他的内心早已心潮澎湃,思绪回到了往日的美好时光。他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_(生答)

(4)引:

小钱不能在运动场上一展身手,他——(女生读)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小钱也不能在图书馆学习知识,他——(男生读)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十八岁,一个如花的年纪。18岁,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字,却让我们真真切切的触摸到一份伤悲,一份无奈。(齐读)

(二)十万人

句子2: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1)哪些字眼中看出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的不容易?理解“辗转”的意思

(2)出示骨髓移植资料。

(3)十万分之一的希望啊,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三)7.3级

1、播放地震录像,看到这些,你最想说什么?

2、是啊,这是可怕的地震,让人心惊胆颤啊,但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里手术如期的举行了!这一切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我相信也会触动我们的心弦!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3、4、5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

3、生自由读。

4、预设交流:

句子(1)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①、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②、引读: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不知道(),但是他知道()

③、可是这位年轻人却选择躺在病床上,孩子们不是他冷漠。不知道并不表示他不关心,不清楚不代表他不牵挂,他静静地躺着,内心早已百折千绕了,年青人啊,此时你在想些什么呢?

④、交流感悟读

句子(2)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①为什么这句话最揪住了你的心?

②从哪些字词看出余震很强?能具体说说吗?(突如其来、针头从肌肤里脱落、不得不、才比较安全)

③师:是啊,在强烈余震中,他们本应该怎么样啊?

④为什么李博士能沉着站在这里、台湾青年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呢?让他们坚持的理由是什么?(用上因为„„所以„„)

师:台湾青年的爱心感动了我们,李博士高尚的医德也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带着那份感动再次读出那令人不可思议的“沉着”、“静静”。(再读)

句子(3)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①为什么也能让你感动?

②师范读,请生思考老师还读出了哪份感动? ③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那么,还流出了什么?

(四)十几个小时

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①指生读

②最揪住你心的是哪个词?(奔波、连夜)

③让我们来看看李博士这十几个小时到底是怎样奔波的?

(出示图表)

7:30 台湾青年进入手术室 8:50 骨髓涓涓流出

10:20 李博士带着骨髓,从台湾花莲起飞 15:54 骨髓运到香港特区

20:45 运输骨髓的飞机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 22:15 接骨髓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 22:50 骨髓一直手术开始 凌晨2:00 手术顺利完成

④师: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漫长的,紧张的,争分夺秒的,让人牵肠挂肚的„„)(全班读)

⑤师:整整11小时30分,纵然有重重困难,也无法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此时此刻,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两个字“感动”,带着我们的感动让我们一起读这一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成功的课堂教学追求“主线简明,细节饱满”。本环节依托“哪个数字令你心头一震”这条主线,将文中的小钱、台湾青年、李博士等人物形象成功地贯穿在文本中,让学生以深刻地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

四、创设场景,深入感悟

1、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生命之花在人们无私的给予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你高兴吗?你激动吗?你想把这消息告诉谁?最想知道这个消息的人是谁?

2、交流

3、师:小钱父母相拥而泣、李博士如释重负、医护人员奔走相告此时此刻,只有课文的最后一段能表达我们此时的心声。(生齐读)

4、海峡情、同胞情,息息相关情,茫茫的海峡隔不断骨肉亲情,小钱心中有说不出的感动,他要感激谁?是台湾青年?是李博士?或是所有关心他的人?请选择感谢对象把感谢的话语写下来

5、交流

6、师:文章学到这,让我们再一次回头细细品味文章的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你的心中,这还是一座普通的桥吗?

7、生谈感受

8、师:同学们这岂止是一座桥,岂止是一个故事,这简直就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什么是爱,这便是深深的爱,什么是情,那便是浓浓的情,什么是奉献,这就是无私的奉献!

9、同学们,让我们铭记,有座桥它跨越了茫茫的海峡(读题)

让我们相信,这座桥将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中(读题)

设计意图:以文本为凭借,挖掘学习资源,适度安排语言文字训练,填补文中想象空白,引导学生自主表达,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生命桥”的理解。

六、作业

请写下小钱和台湾青年见面的场景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 血脉亲情

小钱 捐献骨髓

台湾 青年

第二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元的训练重点就是感受“人间真情”,用爱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效仿的意愿。本文讲述了台湾著名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在余震中为一位台湾青年抽取骨髓,辗转数千公里,连夜赶到杭州,为大陆杭州青年小钱作骨髓移植手术,挽救了青年小钱生命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叙事生动具体,情感淳厚感人,表达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本文的选编意图具有时代意义,体会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更重要的是要在情致醇厚感人的文章中,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评价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台湾和大陆的历史渊源不是很清楚,台湾和大陆问题,骨髓移植还有白血病的知识更是没有了解,没有相关的书籍获取网络上相关知识也很少,虽然说,大爱无疆,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再加上前面有关主题为“关爱”的课文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学过不少,亲情之爱、朋友之情学生都有所体会,但是没有更深刻体味,所以在教授这篇课文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间真情,体会人与人之间无私奉献的爱能创造奇迹。我在教学时更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课前引导学生先了解课文相关背景,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利用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本节课在巩固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在学习本课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这样会使文章的理解更深入。这一点在教学中要注意落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重点词、句,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去体会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借助文本中关键的词句,理解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四、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挽救小钱生命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五、学习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体会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通过联系台湾当时正处于余震之中,手术条件恶劣来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

六、关键:一是理解关键词句,二是借助文本,朗读体会。

七、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师生:有关骨髓移植的知识、对两岸历史问题的了解。

八、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课文。第二课时:感情朗读,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九、教学过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我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因此,本课教学,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激情导入,激发情感

阅读文本收获知识,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是语文教学 成功的第一法宝,古代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陶醉在文本中 在阅读体验中,产生或喜悦或惋惜、或憎恨或崇敬、或向往或同情、或奇怪或思索等不同感受和体验来。

所以,在导入环节,我采用配乐范文朗读方法,将本课用最美声音呈现出来,结尾用一首课文改编诗歌,在音乐中结束,从感观,听觉上得到一种震颤,升华课文感情让不灭的血脉亲情永驻大陆海峡两岸。第二环节:抓重点语句,理解课文

1、首先自由读文,扫清识字障碍,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从学生的汇报中抽取“杭州、白血病、小钱、台湾青年、余震中捐献骨髓”等词语做抓关键词归纳主要内容的指导。

2、然后由“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深深的感动并揪住你的心”这一问题切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预设从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句中体会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白血病的有关知识。“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结合课件演示的李博士一天的时间表和介绍李博士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骨髓的来之不易。随着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在台湾,上海,杭州之间用红色箭头批示出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表象。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知道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和寻找合适骨髓的不容易而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却在危险的余震中完成捐髓手术,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第三环节:升华情感,理解题义

1、爱是心灵的呼唤,爱是生命的源泉,两岸骨肉同胞用他们真挚的爱,用他们血脉亲情挽救了小钱的生命。这真是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生命桥还是什么桥?

2、那种浓浓的的血脉亲情让我们为之感动,那种互相关爱令我们感到幸福与快乐,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最饱满的感情读一读课文诗(伴随着爱的礼物的音乐,)第四环节:课外拓展,读写结合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想让学生升华学习体会,进一步体会海峡两岸同胞血脉亲情。在读完课文诗,这个环节后,学生仿写表达爱和亲情的三句诗歌。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引导。

板书: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

杭州———————台湾

血脉亲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品味“含苞待放”、“凋谢”感悟小钱生命垂危和对生的渴望。”“静静地”“辗转”看似平淡的语句,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不辞辛苦,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通过人物的行为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写结合,体会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应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线,以读写训练为纬线,使语言形式的领悟、表达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融,以读促情,以情促写,以写抒情,实现读写与情感的相携共生。

【教学说明】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而对话的目的就是激活对话的载体──语言文字“走入”学生的内心。《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大陆青年钱畅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中“白血病”、“地震”、“骨髓移植”都是平时学生甚少涉足的领域,因此学生关注不够,积累不多,不能真正“发乎于情”,那么,怎样让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能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去理解,去体验,乃至与文本产生共鸣?于是,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重点语句,加强朗读

语文课要扣住“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这还远远不够,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进行深入地感悟,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火花,最终形成心灵上的高峰体验。因此在深入品读,感悟真情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了几个关键的语句,或进行场景的对比,品析语言;或补充相关的资料,丰实人物形象;或重点指导朗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发挥情感的纽带、驱动作用,顺学而导,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语言现象的感悟、品味,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注重语言实践,加深体验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脑能思,口能说,笔能写。因此,语言实践训练既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有助于学生说写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多处语言实践活动。如:小钱得了严重的白血病,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心中难以平静,他在想些什么?余震不断,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不知道什么?当小钱得救了,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他又想些什么?这些说话、写话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实践的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的过程。在说写中学生的体验融进了精神和灵魂,学生的感悟不断升华,真正由“文”走向“人”。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含苞待放”、“凋谢”感悟小钱生命垂危和对生的渴望。”“静静地”“辗转”看似平淡的语句,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不辞辛苦,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通过人物的行为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写结合,体会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

一、聆听范读谈,引入课题 1、师:播放课文范读录音,提问谁需要救治?出示多媒体躺在病床上青年图片。

师介绍故事背景:这是1999年9月20日,早晨的阳光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一位刚满18岁的年轻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因为他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面临着凋零的危险。这位正值花样年华的年轻人,他的生命还有救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们一起来朗读感悟、体会──(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位年轻人的命运吧,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

3、对比感知生命流失,出示多媒体播放含苞待放的鲜花和凋谢鲜花图,学生深深惋惜生命将失去的残酷。齐读,男女生对比读相关句子有更深认识。

三、感悟危情,触动心弦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白血病吗? 2、生交流资料。

3、师:一听说癌症,就会让人想到什么? 4、引读:

小钱,这个才刚满18岁的年轻人,他就患了„„,他的生命就像„„。在这如花的年龄,他却患了„„,只能静静地„„,但他心中却难以平静,他在想些什么?

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小钱看着窗外快乐孩子,青年,聆听鸟儿欢快叫声他在想什么? 18岁的你远足,在世界各地,静静躺在病床上的小钱在想什么?

5、师:得了白血病,真的没有一线希望吗?引读:目前有效的办法惟有„„,才能使„„。

6、师:但要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容易吗?请读读这两句话,找找有关词语说一说。

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可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这样的骨髓,在没有亲缘关系的十万个人里,大概才能找到一个。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这样的骨髓终于找到了,就在一位台湾青年的身上。

多媒体出示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相关资料。师:“几经辗转”是什么意思?他们可能去哪些城市找过?

朗读句子。

四、深入品读,感悟真情

1、师:1999年9月21日,对小钱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对海峡彼岸的花莲慈济医院的人们来说,同样刻骨铭心。同一时刻,那里正上演着感人的一幕。好好读读3~6自然段,很多地方会让你感动,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都会震撼你的心,请你圈圈点点,好好体会。

2、学生自主研读。3、交流感动: ⑴预设一: 从地震感悟真情。

余震不断,这个青年和李博士的团队所有的医护人员 依然神清气定。他们在这场灾难中没有受伤。然而他们的家人呢?在昨夜的天崩地裂中,可曾安然无事,没有人能够知道。但是,他们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名叫小钱的青年,正怀着十万分之一的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点拨: ① 这个青年和李博士的团队所有的医护人员刚刚经历的是一场怎样的灾难?

②7.3级大地震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播放地震录象。③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台湾青年想象:此时,他不知道„„,但他依然神清气定,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因为,他知道„„。

④引读句子。⑵预设二:

从情形之别感悟真情。

也许,此时此刻,大家都应该跑出去,在空旷的地方保全自己的生命──所有地震知识都教人们这样做。但是,李博士庄严地站着,青年人静静地躺着。

师点拨: ①指导读。

②“此时此刻”指什么时候?“此时此刻”可能会发生什么?

③结合最近几年地震图片学生互相讨论说说,如果是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④有层次地引读。⑶预设三: 从抽髓之痛感悟真情。

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后,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像生命之泉,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点拨:

①出示抽取骨髓的针筒,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②指导读。

③此时,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④多么令人感动的一幕啊!齐读第5自然段。⑷预设四:

从护髓之劳感悟真情。

经过十几个小时奔波,李博士带着骨髓,赶往杭州,连夜为钱畅做了移植手术。

师点拨:

①出示李政道博士十几个小时奔波的路线图。②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及他的话语,师简介。③齐读第6自然段。

五、读写结合,体验真情

1、师:一场爱的传送,爱的接力完成了,浓浓血脉亲情连接大陆和海峡两岸正如课文诗这样写。2、生齐读。

3、师: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们的心情,让我们一起在读读这首诗。

4、师生总结:

这是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这座生命之桥是有形的,因为在这座桥上写了一个“爱”,写了小钱对(生的希望),点燃了小钱(生命的火种),写出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这座生命之桥又是无形的,因为它就在我们两岸同胞的心中。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反思:

一堂语文科爱的教育结束了萦绕脑中问题多多,“静静地”处理不得当,今后关注词语和句子与课文见联系。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引导学生潜心阅读之后再对内容进行理解,感悟,使学生有自己的感受。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读中体会”的方式,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读中感悟。首先,以情入手,感悟课文的感人之处。在初读课文时,通过深入理解“凋零、含苞、绽放”等词语体会小钱生命的危险,通过理解“辗转”让学生体会为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找到合适骨髓的不容易。让学生逐步走进文本的情感之中,激发他们与文本对话的热情。为了更好的体会文中的情感,我注意以读为主,体会课文的情感。教学中以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现为研读点,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讨论、思考,让学生从词、句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深入的体会课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鸣。在研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入了学生的情感提炼,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体会人物的情感。最后配乐有感情的朗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真实的表达。其次,重视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文本的特点,制定较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自己掌握关键词语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用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理解关键句子,从而,在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使文章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和谐统一。

最后,读写有效结合。以一首诗结束课文,让生情感收获爱的教育,自己尝试写几句爱的表达的诗句。

第三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人:永宁三小:王晓琴

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人间真情”为专题,是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生命才会有意义,人生才会更幸福。

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相互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感情上有所触动或体会。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25个生字,会写其中30个,掌握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做到会听写,会认读。

2、继续学习积累词语,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美好的情感。

4、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体会爱的真谛。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

20、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读中感悟,通过朗读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王维与元二生平的材料。

2、搜集送别的诗歌。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黄鹤楼送孟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图解字典、插图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诵读和品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音乐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叫《赠汪伦》,谁愿意来背一背?

2、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然之广陵”(师板书,生念)

3、释诗题:这首诗讲的是谁送谁?在哪里送别?到哪儿去?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诗中字音。

2、同桌互读互查。

3、指名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画节奏,体会古诗 朗读的特点。

4、教师范读,教读生字:辞,ci,告辞;唯(wei)见,只见。

5、学生练习朗读,要求读得通畅: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6、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打开书,配乐诵读古诗,要求学生边读边看课文中的插图。

2、指名说说插图的内容,用心揣摩诗的意思,还有诗人的心情。思考: a、用自己的话说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b、与老朋友告别,诗人的心情会怎样?(依依不舍)

3、诗人在诗中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与地点是三月、黄鹤楼、目的地是 广陵。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4、并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图解字典,进一步理解诗的意思。

5、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6、师:朋友,今日一别,不知何时能相见,你要多保重。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来把这首诗读一读。

四、导学演练,体会感情

1、出示文中的插图,诗人伫立江岸,目送友人的离去,望着滔滔的江水,李白的心里有很多话想对孟浩然说,如果你是李白,你想说什么?(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表达)

2、在小组内演练好朋友别离的情景,想象人物的对话。学生可能会说:放心去吧,我会想着你; 江水啊,你平安地送我的朋友远去吧!朋友啊,早日归来,我们再相聚。今日这一别,何时能相见。

3、情感升华: 出示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配乐范读,引读。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4、学生练笔:请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想象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用文字写下来。

五、熟读成诵,拓展阅读

1、背诵《黄鹤楼送孟然之广陵》

2、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可谓家喻户晓,流传至今。古今送别诗中这样感人的诗还有很多,如王维的《山中送别》、高适的《别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同学们课后可以再搜集一些送别诗,用 心去欣赏。

六、布置作业

1、抄写《黄鹤楼送孟然之广陵》,并背下来。

2、你还读过哪些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回去收集好,下节课给大家 背一背。

七、板书: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⑥、指名朗读一二句诗。⑦、齐读一二句诗。

⑧、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a、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b、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

⑨、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②、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③、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④、出示课件。

⑤、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⑥、品酒

a、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b、指导朗读。

⑦、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⑧、齐读三四句诗。⑨、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风骨学生的读诗量。】

六、作业

1、抄写古诗。

2、练习朗读并背诵古诗。

七、教学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朝雨客舍柳色图

美酒故人相送情

21、《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体验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场景中体会到心灵之美。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工具书(字典)、文具(钢笔、铅笔)、生字本、练习簿等。

2、教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教学重点:学习生字“序”、“暴”的写法。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脉络,并把握几个重点情景。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情景再现:

1、教师呈现乡村图。

2、师述:瞧!这放在小溪里用来帮助人们踩踏过河的石块就是搭石。

3、板书课题,读题。

4、质疑: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好读的词语或句子就多读几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通顺, 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自学,教师时刻关注差生的学习状况。

三、检查读书情况

1、检查字词的认读:

(1)、读词:课件出示重点词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脱鞋绾裤平整方正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懒惰 谴责平稳 俗语平衡 伏下

(2)、写字:学生找容易写错的字,老师板书指导。(序、暴)(3)、每个生字带拼音写两个,做到美观正确。

2、检查课文朗读

(1)、小组开火车分段读课文。

(2)、细细地听读课文。要求:一边听一边体会,你感到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

3、说说什么是搭石?你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提示:精心摆放搭石

老人调整石块

一行人走搭石

同时过溪,招手礼让

偶遇老人

背负过溪

四、理清课文思路

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五、总结:

是呀,这小小的搭石上有音乐美、画面美,更有家乡人们的心灵美,难怪作者说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内容让我们感受到家乡人的美?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六、作业

1、认真书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述:(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轻音乐起)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2、看老师板书课题,跟写,齐读课题。

二、复习旧知,再识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

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是呀。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很麻烦,这还是在夏天的时候。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什么过小溪?

师:有了这样的了解,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三、自主寻美,体会情感

1、师:是的,普普通通的搭石不仅仅是家乡人过小溪的一种方式,而且还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相机板书)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找一找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开始吧。(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师:我们现在来交流吧,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2、交流汇报:

(1)、我来读一读我找到的第一道风景。在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为什么这么做呢?他不急着赶路吗? 想象:这上了点年岁的人可能会怎么想? 从这一连串的关联词语中你感受到什么? 原来家乡人心里想的是别人啊!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2)、我来读一读我找到的第二道风景。在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让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吧!

师:(课件出示语段)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还有几个新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我们来读一读。先自己练习读一读。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她读对了,同学们跟读两遍。

那么,怎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呢?

生1:协调有序就是很整齐,人们走搭石的时候一个挨着一个。

师: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她刚才说人们走搭石的时候一个挨着一个。让我们一起去走一走搭石,感受一下什么是协调有序。

师:我们合作读读,老师读前面的,同学们读“抬起脚来”,老师读后面的,你们读“紧跟上去”。明白了吗?试一试。

师:(引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生: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生:紧跟上去。

师:对了,就这样。哪个组来走一走搭石?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如果没接上,你们就会掉进小溪里的。

师:前面的——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两遍)

师:踏踏的声音像——生:轻快地音乐。

师: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掉进水里,是有人指挥吗?生:没有。

师:对,没有人指挥,大家的动作那么的整齐,配合得如此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师板书“协调有序”)

师:再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两句,你还从哪个词感受到画面的美呢?师:把话说完整。

生1: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

师:“人影绰绰”的“绰”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呀?

师:同学们来看,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师:对了,在这里”人影绰绰”的“绰”形容姿态柔美。多么柔美的姿态呀,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读着两个词。

出示课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板书: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谁来带着感情读,让我们感受到画面的美。

生2:(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多美呀,把我们带进了画里,请同学们像他一样读读这两个词。(生柔美地读)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老师大声地读,同学们小声地读。

师:是啊!它不但是一幅美丽的画,而且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谁来读?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③、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无数次走过搭石。每次走过搭石,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请女同学读——

师:刘章爷爷一遍遍走在搭石上,一遍遍数着,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请全班同学再来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全班同学再次融情朗读)

(1)、第四段 师:一行人走搭石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2)、我来读一读我找到的第三道风景。在第四自然段。师出示第三道风景。

师: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都是让对方先走。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生:从这里我体会到这两个人很谦让。

师:多好的一个谦让,他读懂了家乡人美好的品质。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部分内容。

师:假如一位“老人”和一个“青年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我来读一读我找到的第四道风景。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出示第四道风景。

师:“伏下身”的“伏”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动作来表示?(到讲台上表演给大家看)

师:注意年轻人做了一个什么动作?“伏下身子”就是把身子——

生:弯下去。

师:年轻人恭恭敬敬地弯下身子,还把老人安安全全地背过小溪了。

师:(采访一男学生)年轻人,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生: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啊!掌声送给他。同学们,年轻人会因为老人没有向他表示感谢而感到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对了,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板书“理所当然”)同学们想一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如果遇到别的老人来过小溪,他会怎么做(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那如果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肯定会有其他人怎么做?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对了,通过这一个又一个人的“理所当然”,你们又体会到什么?生:我体会到家乡人孝敬的品格。

师 从一个个伏下身和理所当然让我们看出敬老已形成民风。家乡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让我们看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这真是景美,人更美。

师:难怪作家刘章爷爷由衷地赞叹道:(全班齐读该句)

四、激发想象,练习说话

师: 每天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来走搭石,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样的人走搭石呢?人们会怎么做?

师:请同学动笔写一写。请用上“假如有()的人走搭石,人们总会()。人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五、总结本课,拓展延伸:

1、总结搭石美:

师:同学们,这条搭石静静地躺在小溪里,它们任人踩,任人踏,默默地为大家做贡献。难道让作者难以忘怀的仅仅是这搭石吗?

生:还有家乡人。

师:对了,还有像搭石一样默默奉献的家乡人。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句话含义深刻,不仅写了搭石任人踩踏、默默奉献的精神,而且赞扬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搭石也是乡亲们相亲相 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我想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纯朴、善良的家乡人一定会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心里。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是。。。课件)

2、说说身边的美:

3、写一写身边平凡中见真美的故事。

六、作业 :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讲讲身边美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21.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无论怎样

只要

一定

直到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相互礼让

背负过溪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课文描写了同一时间的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她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相距虽远,他们的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文本思考一些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初步用读来表达感受。所以,本节课以读为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中理解词语,品味句子,感悟文章。同时试图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设计思路:

1、“以读为本”。文章感人而生动,适合朗读训练。力求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稳步推进,螺旋上升,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受到情感熏陶。

2、“自主学习”。构建乐学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题目入手,引生探究目标。浏览全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文字。以填空和朗读再次回归整体,使认知更完整、深刻。扩展练习,培养语文素养。教学目标:

1、熟记本课生字,随文理解:“谈何容易、苍白、红润、几经辗转、奔波、突如其来”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及医护人员一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 课程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一、二然段。

教学重点:从相关内容中体会小钱的心理特点。教学难点:走进小钱的内心,体会他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谈“桥”揭题,引导质疑。

1、学生自由交流曾经见过了怎样的桥?

2、出示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并齐读。

3、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入新知,从课题产生疑问,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学习课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探究的欲望,引发了学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第一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拨动情感之弦 唱响生命之歌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 徐小晶 ...
点击下载
分享: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客服
    • 微信客服
    回到顶部